醫原──人身一小天地論
317
〄
人身一
王玠性者人身一點元靈之神也命者人身一點元陽真氣也
一小
王玠述符火還丹妙訣八十一首絶句六十四不會看經不問禪只將三性轉三田玉爐鍊就長生藥便作蓬萊一小仙
人身
王玠金丹直指玄關一竅在人身中腎上心下肝西肺東不偏不倚獨立虛空非内非外元始之宗無欲養性有欲施功
王玠後天三寳爲三用夫人身有三寳者皆從天地中來居先天而生妙體混成在後天而化因質感合非先天不能生後天非後天不能成先天此二者之理一體而分化不可失後損先也點化離宫腹裏陰夫人身三關者乃精氣神也精居坎氣居離神居心
人身一小天地
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註煉丹法象以天地爲爐以陰陽爲火此之謂爐火即如人身一小天地以身爲爐精炁爲火却非五金八石之爐火鼎器者也
人身一小天地無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
因身小不全
云何有一小天地哉
全則有失性喪命則無
王玠七言律詩述金丹工夫三十六首十六
學道工夫要日新
須臾不可離天真
寸心欲了三生性
一語能消萬劫塵
顔子至今靈未死
丘仙已往道長春
金丹妙理無他術
混合唯全氣與神
小天地
杜道堅註道德玄經原旨云吾嘗曰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若堯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者可謂有道聖人也已
有道聖人曰天地大
無道小民曰小天地
說是我們身體沒精蕩蕩乎交媾不起來
混合不出個全氣全神
忽悠悠一生
白茫茫一團
身不由主
任依他人擘ㄅㄛˋ畫
作不了自身主人
豈不哀哉
人身同天地叙
章潢圖書編卷七十三
七尺之軀何可與天地論小大百年之身何可與天
地論修短况此身特軀殻耳于此身之骨骸臟腑經
絡血脈縱能精究而深研之不過醫之小道也何必
一一凖諸天地哉吁此皆自小其身者也惟自小其
身故經營七尺之内與螻蟻同嗜欲醉夢百年之間
與蜉蝣共旦暮可哀孰甚也不知天地非大人身非
小也萬古非長百年非短也所以上下同流者自有
在也盖陰陽五行在天地人一也觀一歲十二月一
日十二時人身之呼吸與天地通者果何物乎孟子
謂夭夀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自此身之外
更何命可立何心性可存而養也彼世之愚不肖者
無論已間有賢哲之士計其生平慮非不周知非不
溥言非不詳行非不鋭日夕殫精耗神遊魂夢景獨
於此身漫不加之意焉其於本末内外輕重緩急且
莫之辦又安望其贊化育參天地浩然塞兩間炯然
照百代哉試覽此編人身與天地相同果强合之抑
亦造化自然也懲七年之病者必求三年之艾當勿
忽於此矣。//
【人身一小天地論】
₡
〇論人身一就寫了一大堆真要命
〇尤其標點斷來斷去真是擾人
既說其小就是斷太多
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地
有益消化也是
然太精緻了反而不好
一頓飯吃上兩三個小時需要耐性啊
摩性子的事誰幹啊
〇前說人身一
〇曰元靈元陽之神真即所謂氣也
而本篇云氣
所謂
陰陽五行之氣
剛柔所凝之質<<即陰陽之氣
輕清重濁<<即天氣地氣
上焦開發<<宣味、熏膚、澤毛、霧露之溉<<<亦謂之氣
大氣不知宗營不來
真的是氣死老靈陽
人未之知也也可悲
[01]
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於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人之有病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蓋剛柔之質即陰陽之氣所凝結。
故程子曰凡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又曰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朱子曰地居天中央不動不是在下。(天之包地如鳥卵之含黃。天大地小表裏皆水。地名地球天圓而地亦圓,曰地方者謂地之德方靜而承天者也。)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此天包乎地之義也。
[02]
以人言之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膈膜以下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象地。
經云天樞(臍穴)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
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餘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以氣之輕清者爲天氣之重濁者爲地言之也。
然膈膜以下主之者地氣而統之以營運者實皆天氣。
匪直此也凡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皆象地皆屬陰
而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空竅以營運者皆象天皆屬陽。
精(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津(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涕(淚也)
唾(口液也)
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液(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陽氣猶天地之有日與火。
[03]
考天有九重:最上一重爲宗動天,左旋;其內八重天(恒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陽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陰天),右旋;逐日爲宗動天,裹之左旋。是宗動天者,乃一氣營運群動之宗也。(中學謂天道左旋,日月亦是左旋。此主七政天隨宗動天以行也。西學謂宗動天是左旋七政天是右旋主七政天之行以言之也。)人之身,肺爲華蓋,居於至高,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體極輕虛,用主肅降,肺固人之天也。不獨肺之本藏爲天,凡藏府間經絡及內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雖各藏府之經絡空竅,有各藏府之本氣以運行,如七政本天之運行一般,而要皆隨肺氣以運行,皆爲肺氣所貫通,肺固人之宗動天也,故曰肺主天氣。肺氣故名宗氣,又名大氣。地居天中,人在氣中,天包乎地,氣包乎質,天地與人,同一理也。
[04]
夫在天則有日,在人則有心,心系於肺,猶日系於天;天爲陽,日爲陽之精,肺氣爲陽,心爲陰中之太陽。天行健,一日一夜,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天進一度,則日爲退一度。人身肺之宗氣,統心之營氣,一日一夜,五十度周於身,每日自寅始,至醜終,終而複始,七日行足,方與天合度。故《易》曰:七日來複,以見天心。蓋營氣之行,必隨宗氣以行,所以十二經脈,首從肺起,每日寅時,百脈上朝於肺(人生於寅),肺主天氣,其明證也。
[05]
夫人周身經絡,皆根於心,而上通於肺,以回於下,如樹之有根有幹有枝,百體內外,一氣流通,營運血脈,以相出入,經故曰心生血,又曰諸脈皆屬於心。按經絡功用不同,隱見亦異。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蓋經脈主發血,由臟腑而外行,近筋骨,故肌肉濃處,按之便不覺跳動;絡脈主回血,由外而還行臟腑,近肌肉,故易見,藍色無脈者皆是。經脈由裏而外,其氣旺,旺則行速,速則有血有脈,其血赤;絡脈由外而裏,其氣緩,緩則行遲,遲則有血無脈,其血紫。西學所謂生血管者,經是也;回血管者,絡是也。房者,心竅是也。經脈從心左下竅而生,行心左上竅而上,與左肺葉內經脈相通,由肺回曲而下,循手經,下達足經,以入孫絡(絡之細者);迨由孫絡以至絡脈,漸行漸緩,其色遂變爲紫,於是紫血由絡脈而行,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脈中,還行心右下竅絡脈,上入右肺葉內絡脈,紫血複變爲赤(陰從陽化),回心左上竅,還行心左下竅。經脈(右旋而複行于左)往來營運,如環不絕。經生血,故左旋;絡回血,故右旋。左旋者,陽統陰;右旋者,陰從陽(與河圖洛書無異)。其實是一氣旋轉,並非兩氣。觀此與天之左旋速、右旋遲者,適相合矣;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更無不合矣。經絡如此,臟腑可知。臟腑中皆有經絡貫串,以通於內外。凡可通者,皆屬天氣。六腑如器,更無不然。不獨賁門、幽門、闌門、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更不獨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以上承天氣也。此身以內之天也。
[06]
再以身外之天言之。經云:頭圓象天。頭爲諸陽之會,頭主天,氣固也;天氣遏鬱,頭重頭痛固也。即足之至下,亦天氣所貫通。所以人病肺痿,足即痿不能行;外感阻遏肺氣,足即酸痛,甚則足冷,皆其證也,所謂天包乎地也。經曰:天氣通於鼻。又曰:鼻爲肺竅。一經外感,咳嗽喘滿,鼻竅即塞而不利,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他如心寄竅於耳,膽脈上絡於耳,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腎又開竅於二陰,乳竅下通於肝胃,臍竅後通於命門。(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針鋒相對。)雖各竅自有其本氣,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請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耳亦鳴,濕勝則耳亦聾。肝受燥風、濕熱則病目,肝之本氣自病也。
[07]
夫五臟之精華,皆上注於目,腎又爲五臟之氣之根,腎中真陰真陽虛,而目昏昧,經故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五臟之根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熱,熱則不能化陰外達,而目無淚而幹;濕勝則濡,濡則不能化水下降,而目多淚而爛。脾有濕熱,則口癉而生甜水;脾有燥熱,或膽經燥熱乘脾,則口苦而多煩渴;脾之本氣自病也。
[08]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肺陽鬱於上,不得化陰於下,亦爲唇燥口渴。腎之陽虛,不能約水,而爲遺溺,不能行水,而爲自利;腎之陰虛,不能濡腸,而矢燥結,不能濡膀胱,而溺短數;腎之本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而亦爲腸秘,爲癃閉,或燥勝爲窘迫下利,或濕勝爲五泄。肝、胃陰虛,無由升化乳汁;肝、胃陽結,不能上通乳竅;肝胃之本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則爲乳岩。凡外感燥濕,種種見證,雖各臟腑本氣自病,而要皆關乎肺,以肺爲群氣之宗,天無二氣故也。不獨空竅之大者爲然也,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汗空名玄府,又名鬼不息本氣亦病。肺氣不得外達,即見憎寒、發熱、頭痛、身痛、腰痛、手足酸痛諸證;肺氣不得下降,即見腹痛、胸痹、咳嗽、嘔吐、喘逆諸證。感風燥、暑燥、寒燥之氣,搏束氣機,不得外達,而爲無汗;感風濕(自汗)、寒濕(冷汗)、暑濕、濕溫(熱汗)之氣,阻遏氣機,不得下降,橫溢而爲自汗、冷汗、熱汗。又或燥結血分,而爲熱厥;濕阻氣分,而爲寒厥;燥降太過,熱甚迫津,而爲火瀉;濕鬱太過,氣不行水,而爲五泄,抑或爲溺塞便閉。譬如注水之器,上竅閉塞,則下竅點滴不通;下竅閉塞,則上竅壅遏不開。種種見證,皆關乎肺。肺主天氣,洵不誣也。
[09]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胃固人之地氣也,腎乃天氣蘊蓄於地中者也。胃爲水穀之海,又爲倉廩之官。胃之發育,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爲發育者也,經故曰:腎爲胃關。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爲本,得穀者昌,絕穀者亡。又曰:營出中焦。又曰騰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天氣下降也。又曰:水穀之悍氣爲衛,水穀之精氣爲營。其營血之精者,得肺氣以敷布之,入膽化膽汁,入腎化精,上行頭化腦,內行骨空化髓。故曰: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其水隨肺氣呼吸,攝入腸胃肺升出爲氣,由毛竅滲出爲汗,餘入內腎,得三焦之氣化,滲入膀胱爲溺。故曰:氣爲水母。又曰:水行天上。然水血並行絡中,而不相妨者,何也?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按:《內經》刺血絡,出清汁,便知水血並行血絡)。其渣滓變化於小腸(小腸爲火腑,故能變化)。以傳道於大腸,是皆肺氣所統布也,是陰從陽也。
[10]
夫天之真陰真陽發於地上以生萬物,實藏於地中而爲萬物所由生。人身肺之真陰下布於腎而爲水,肺之真陽下納於腎而爲火,所謂地居天中天包乎地也。兩腎中間名曰命門,爲人身之根柢一陽藏於二陰之中,水火互宅在卦爲坎。肺一呼一吸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經故曰腎上連肺至於脾,猶地上堤防之土爲胃,散精以上輸於肺者耳;肝猶地上之木以樞轉地中生發之氣者耳;六經爲川腸胃爲海,猶地之有涇渭運清而行濁者耳。
由此觀之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肺腎也胃也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