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書
蔡沈
【至書原序】
至書者言乎理之極至者也天下之理中而止矣堯
舜禹之相授孔子孟子之相傳上下數千百年而其
言若出於一者天之降衷民之受中理無二本故言
無二致也然而理有體有用靜而無所偏倚者體也
動而無過不及者用也體則虛明而無一善之不備
用則該貫而無一事之不周聖聖相承其所以互相
發明者雖或有議論詳略之不同稱述名義之不一
若夫根源之發旨趣之歸所以講明乎此理者則固
同一本也三代之前上之所以爲教下之所以爲學
則從事乎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若司徒之職典樂之官不過使其由夫日用之常而
已夫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而精微之論不過數語當
是時也風俗醕人心正本原不差故士亦積學而造
於自得自孟子沒聖人之道不傳學者專記誦之工
溺詞章之技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於是異端邪說得
以乘閒投隙言道德論心性舍實取虛棄有語無以
其似是而易以惑人也是以天下靡然趨之其信之
者固入於老佛矣其疑之者亦入於老佛也其與之
者固入於老佛矣其攻之者亦入於老佛也泯泯棼
棼以至于今天理民彝幾何而不至於淪喪也哉嗟
夫人惟無得乎此也是以有慕於彼竊念古先聖賢
之書所以持挈綱領闡究精微者非不明著惟其散
諸簡策讀者不能會而一之是以窒礙而難通辛苦
而無得私竊懼焉因遠取堯舜禹湯孔子曾子子思
孟子之書近述周子程子張子朱子之論天下之言
理者無以加矣因是求之則知夫精粹純一溥博淵
深萬善所宗萬事所出而老佛之所謂虛寂者不待
辯而明矣父子而親君臣而義夫婦而別長幼而序
朋友而信藹然其和怡然其順而聖人之所謂典常
者固可勉而至矣昔者嘗聞之父師曰世道既降邪
說交作人心不明苟不先示本原鮮不誘於異端而
陷溺之者此書之輯皆極至之理其庶乎所謂本原
者歟聖言深遠未易測識擇之未精錄之未備同志
其損益之若夫力行之序則自下學始日用常行之
閒即道體精微之所在學者不可不勉焉嘉定戊辰
正月望日建安蔡沈序。//
〄
至書者言乎理之極至者也。天下之理中而止矣。堯舜禹之相授。孔子孟子之相傳。上下數千百年。而其言若出於一者。天之降衷。民之受中。理無二本。故言無二致也。然而理有體有用。靜而無所偏倚者體也。動而無過不及者用也。體則虛明而無一善之不備。用則該貫而無一事之不周。聖聖相承。其所以互相發明者。雖或有議論詳略之不同。稱述名義之不一。若夫根源之發。旨趣之歸。所以講明乎此理者。則固同一本也。三代之前。上之所以爲教。下之所以爲學。則從事乎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若司徒之職。典樂之官。不過使其由夫日用之常而已。夫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而精微之論不過數語。當是時也。風俗醕。人心正。本原不差。故士亦積學而造於自得。自孟子沒。聖人之道不傳。學者專記誦之工。溺詞章之技。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於是異端邪說得以乘閒投隙。言道德。論心性。舍實取虛。棄有語。無以其似是。而易以惑人也。是以天下靡然趨之。其信之者固入於老佛矣。其疑之者亦入於老佛也。其與之者固入於老佛矣。其攻之者亦入於老佛也。泯泯棼棼。以至于今。天理民彝幾何而不至於淪喪也哉。嗟夫。人惟無得乎此也。是以有慕於彼。竊念古先聖賢之書。所以持挈綱領闡究精微者。非不明著。惟其散諸簡策。讀者不能會而一之。是以窒礙而難通。辛苦而無得。私竊懼焉。因遠取堯舜禹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之書。近述周子程子張子朱子之論。天下之言理者無以加矣。因是求之。則知夫精粹純一溥博淵深。萬善所宗。萬事所出。而老佛之所謂虛寂者。不待辯而明矣。父子而親。君臣而義。夫婦而別。長幼而序。朋友而信。藹然其和。怡然其順。而聖人之所謂典常者。固可勉而至矣。昔者嘗。聞之父師曰。世道既降。邪說交作。人心不明。苟不先示本原。鮮不誘於異端而陷溺之者。此書之輯。皆極至之理。其庶乎所謂本原者歟。聖言深遠。未易測識。擇之未精。錄之未備。同志其損益之。若夫力行之序。則自下學始。日用常行之閒。即道體精微之所在。學者不可不勉焉。嘉定戊辰正月望日。建安蔡沈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