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死圖
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23
洛書死
死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He traces things to their beginning, and follows them to their end; -
thus he knows what can be said about death and life.
他追溯事物的開始,並跟隨它們到它們的結束;-因此他知道關於死亡和生命可以說些什麼。
窮本溯源推究事情的本源。
原始反終原始要終探究事物發展的始末。
可以說可以說些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故事。
死
說文解字義證1121
𣦸死𣦹𠒁。澌也。人所離也。從歺從人。凡死之屬皆從死。(息𡛷切)←
大戴禮本命篇。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竆數盡謂之死。○坊記。死。民之卒事也。○文子。其死也物化。○申鑒政體篇。萬物之大極曰死。//
Δ
澌也者。廣雅同。死。澌。聲相近。白虎通崩薨篇。庶人曰死。死之爲言澌。精氣竆也。風俗通怪神篇。死者澌也。曲禮。庶人曰死。注云。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檀弓。小人曰死。注云。死之言澌也。物理論。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死猶澌也。宋玉招魂。魂氣離散。汝筮與之。澌或作𣩠。玉篇。𣩠。死也。////
◎古文死如此
列骨之殘
The mutilation of the bones
(收列殘骨)
金斗甕
再看澌
澌水索也從水斯聲
【息移切】
【水索也者一切經音義十二引字林同難蜀父老文灑沉澹災李善注灑或作澌字書澌水索也集韻水索曰澌五經文字澌盡也玉篇澌水盡又云索散也蒼頡解詁索盡也方言澌索也注云盡也廣雅索盡也書牧誓惟家之索傳云索盡也鄕射禮取矢不索注云索猶盡也檀弓吾離羣而索居注云索猶散也襄八年左傳悉索敝賦杜云索盡也史記貨殖傳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滑稽傳冠纓索絕索隱按索訓盡言冠纓盡絕也孔衍春秋後語亦作冠纓盡絕也漢書外戚傳俟自見索言之顏注索盡也說苑索也者盡也論衡論死篇禽獸之死也其肉盡索古文苑僮約奴老力索注云索盡也北征記有索水水易索盡因名劉琨與丞相箋視此哀歎使人氣索通鑑馬援曰年迫日索注云索盡也通作斯檀弓我喪也斯沾注云斯盡也】
好了
得出了什麼結論
好像索散澌水盡
那個人就回到本位上
所剩的也僅僅是殘骸而已
精神跑光光
不成體態
幾千年的沉淪
再也找不到蛛絲馬跡了
洛書死可不這樣
行用已過
然精神猶在
尚可回返
死只是個名相
還有不死的
易經豫卦說過底
六五貞疾恆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那這個中什麼意思
那就是延綿萬代祂還在那裏起作用
死是你形體的死
祂精神水汪汪底
死不了底
底下這段很重要
須詳讀
周易闡真卷首
洛書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爲變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象太極,中一文又象一氣;其形方,方象地。
洛書,蓋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故中士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央土。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爲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借賴,陶熔成就矣。
金火陰陽具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克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複陽,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人自有生以後,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欲,般般倶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爲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如書,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之象。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克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洩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於何處?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爲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爲仁義禮智之性。
書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於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信於仁,則能仁;信於義,則能義;信於禮,則能禮;信于智,則能智。一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錯中有綜。三五合一之象,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爲水。西第二文爲火,東第三文爲木,南第四文爲金,中第五文爲土。木生火爲一家,積數二三爲一五;金生水爲一家,積數一四爲一五;土居中央爲一家,積數自爲一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一五攢簇,渾渾淪淪,迴圈無端,無聲無臭,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于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複歸於一氣耳。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複之信。此信一複,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水返陽而智本于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火返陽而禮本于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欲,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原返本,歸根複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在儒,則謂明善複初;在釋,則謂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
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複初,還原返本之義。三教聖人,皆不外此。
逆運妙理,金丹有爲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爲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爲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本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
有爲事畢,無爲事彰,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了先天爲無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於洛書錯綜變化處,鑽破個孔竅,于中心一文處立定腳根,逆而修之,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俱了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