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南華雪心編之忘形忘利忘心

南華雪心編之忘形忘利忘心


1190



莊子.讓王





【眉批】

→林註。此言有道者養其內而忘其外也。

→胡註。此段看去似雜亂無章。而一氣揮灑。大小畢浮。自爾句句警拔。置之南華集內。亦是絕世妙文。





[]

曾子居衛。縕(司馬謂麻縕為絮。)袍無表(論云衣敝縕袍是也。)。顏色腫(亦作踵。)噲。(司馬云腫噲剝錯也王云盈虛不常之貌。○宣註。虛浮貌。)手足胼(薄田反。)胝(竹尼反。宣註。皮厚而堅。)。



[]

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賢遍反。)。納履而踵決(裂也)。



[]

曳縰(同屣)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三句形容安貧樂道。分外精神。)。



[]

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此境較深。)。養形者忘利(此境較淺。一深一淺。襯起下句。)。致道者忘心矣(此則超然於境遇形骸之外也。惟致道忘心。方是真境。○陸註。養志者。忘口體之奉。是忘形也。養形者。不役於勢位。是忘也。致道者。無為而無不為。未嘗以有心與焉。是忘心也。忘形者較忘利為深。忘心則無所不忘。較忘形又高出萬萬矣。)


莊子因之泰初有無

莊子因之泰初有無


莊子.天地

241-243



[]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泰初。造化之始初也。無無者。連無之一字。亦無處安着也。無名者。即老子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也。)。一之所起(無中生有也。)。有一而未形(雖有。必本之於無也。)。



[]

物得以生。謂之德(此箇未形之理。物不得不可以為生。德之為言得也。故曰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至於未形者有分。陰陽闔闢。往來不窮。且然無間。是則天之所以為命也。詩云。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同此。)。留動而生物(造化之道。動則鼓萬物之出機。物者動之留。寓而成質者也。)。物成生理謂之形(物既生矣。而造化之生理隨物而各止。如動植胎卵巨細之不同。要皆一成而不可易。)。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有形矣。必有形形者以主之。則神也。形體而保守其神。使視聽言動。莫不有自然之儀則。謂之性。○以上言天道從內而之外有如此。)。



[]

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故修性者貴反於德。德者即物得以生者也。德之至則同於初。初即泰初之初。無無無名者也。)。



[]

同乃虛。虛乃大(同乃虛者。神返於虛也。虛乃大。言虛則無所不容。無所不納也。脩性而同於初。其至德如此。)。



[]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然有心於同。終非無無之德。必付之自然。如鳥之合喙而鳴。在喙鳴而合。不知所以然而然。乃與天地合德。)。



[]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其天地。合者。緡緡然若愚若昏如此。則謂之玄德。而同於大順矣。大順者。順其自然而不以己私與之也。○已上言人之道。由外而入內也。)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莊子刳心之學

莊子刳心之學


莊子.天地



[]

.1夫子曰

Δ

.1莊子說



[]

.1夫ㄈㄨˊ道

.2覆載萬物者也

.3洋洋乎大哉

Δ

.1發言之端提示之詞

.1要人思想一個道字

.2並自圓其道曰覆載萬物者也

.2 覆載云天地之大

.2萬物無所不覆無所不載

.2包羅萬象

.2而由道生出之德

.2彌綸四海恩澤普被

.3故末歎曰洋洋乎大哉

.3洋洋自得貌也

.3心有感乎其大

.3自得富麗多采也



[]

.1君子不可以不刳ㄎㄨ心焉

Δ

.1不可以的否定就是一定要

.1心一定要剖開來看那就會錯意了

.1莊子是要君子們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遊於無人之野

.1山木篇如是說

.1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遊於無人之野

.1正是此義



[]

.1無為為之之谓

.2無為言之之謂德

.3愛人利物之謂仁

.4不同同之之謂大

.5行不崖異之謂寬

.6有萬不同之謂富

Δ

.1做了

.1但僅僅是順著自然規律讓它自由發展而不加以限制

.1這個就叫做天

.2說了

.2但僅僅是放任自然來建構言語

.2並沒有匠心獨運的思惟而刻意雕琢的

.2這個就叫做德

.3雲行雨施公平對待萬物

.3這個就叫做仁

.4不求同一彼此尊重相待

.4這個就叫做大

.5不標新立異善與人同的行為的

.5這個就叫做寬

.6隨其性分各自發展不相交涉的

.6這個就叫做富



[]

.0

.7執德之謂紀

.8德成之謂立

.9循於道之謂備

.10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Δ

.0疑衍

.7信道守德的

.7這個就叫做紀

.8持平而論(無為言之)而無偏頗的(成)

.8這個就叫做立

.9遵循大道的

.9這個就叫做備

.10不被外物挫傷而改變其天性的

.10這個就叫做完



[]

君子明於此十者


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

若然者

藏金於山

藏珠於淵

不利貨財

不近貴富

不樂壽

不哀夭

不榮通

不醜窮



[]

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



[]

顯則明

萬物一府

死生同狀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南華雪心編之葆光

南華雪心編之葆光



莊子. 齊物論

82



【眉批】

→宣註。八德皆引成語。有分有辯。尤此處切證。

→聖人何畛之有。皆各因其當然耳。

→陸樹芝云。莊子善讀春秋。深得經意如此。可知其似詆孔子處。皆非詆也。

→明無不見。則無辦矣。

→大道五句。言大之至者。反不存其迹。是惠子對面。下五句是惠子正面。

→能止其所不知。則無所謂大知小知。自無所謂大言小言。有不言之大辯。即得乎不道之大道矣。

→惠子輩以明於是非明。莊子偏說得是大迷芒。至比之狂狙。彼以不分是非為不明。莊子偏說是大光明。至比之於天鈞天府。極之進於十日。於公共見地外。別具見地。於千古不易道理上。更尋出道理。而掃則掃箇滯。透必透得出。真千古第一等聰明。第一等筆力。第一等文心也。解人放開心眼。自當得其神脈也。

→林註。蓬蒿之間。物之所安。聽其自存可也。不必搜剔根株。○自開手至此為第一段。





[]

夫道。未始有封(道惡乎往而不存。○郭註。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言未始有常(言惡乎存而不可。○郭註。彼此言之。故是非無定。)。為(去聲)是(因無封無常。乃各據一方。各持一說。)而有畛也(畫出彼此是非之界。)。



[]

請言其畛。有左有右(相對而相反。各異便也。)。有倫(分之有序。)有義(處之得宜。)有分(剖其大端。)有辯(辯其細微曲折。)有競(並逐為競。)

有爭(角勝為爭。)。此之謂八德(論辯家自以為八德。生出多少名色。陸註。此其不相通之畛也。以堅白鳴者。正是加此。)。



[]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聞見所不及。故不言。○郭註。夫六合之外。謂萬物性分之表耳。物之性表。雖有理存。而非性分之內。則未嘗以感聖人也。若論之。則是引萬物使學其不能也。故不論其外。而八畛同於自得。)。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不參擬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記也。)聖人議而不辯(因其當然而議。據事直書。未嘗辯以求勝。○郭註。順其成迹而擬乎至當之極。不執其所是以非眾人也。)。



[]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不在分辯之迹。○郭註。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別。而欲由己以分別之。不見彼之自分自別也。)。



[]

曰何也。聖人懷之(渾然不露。○郭註。以不辯為懷耳。聖人無懷。)。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急欲表暴。)。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辯者只見得一邊。卻不見道之全體。)。



[]

夫大道不稱(無可名。付之自稱耳。)。大辯不言(無是非。付之自別耳。)。大仁不仁。(仁自渾全。無仁之迹。)大廉不嗛ㄑㄧㄢ(欺覃反。○郭註。夫自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用其嗛盈。宣註。嗛音歉。猴貯食而忻忻自足也。穀梁傳。一穀不升謂之嗛。)。大勇不忮ㄓˋ。道昭而不道(可名非道。)。言辯而不及(辯不勝辯。○郭註。不能及其自分也。)。仁常而不成(郭註。物無常愛。有常愛必不周。)。廉清而不信(外示潔則中可疑。)。勇忮而不成(恃功必敗。○郭註。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無敢舉足之地。)。



[]

五者园(同圓。崔音刓。郭音團。)。而幾(平聲。盡也。)向方矣(凡物圓行而方滯。)。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郭註。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於所知之內而止也。)。



[]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渾全不露。)。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淵默之中。無所不藏。○郭註。浩然都任之也。)。



[]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正見天府之無盡藏。應上無益。損乎其真。○郭註。至人之心若鏡。應而不藏。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

而不知其所由來(無心於得而自來。○郭註。至理之來。自然無迹。)。此之謂葆(祕藏)光。(郭註。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宣註。光芒都蘊蓄不露。就天府中推出一。義以上皆發明不須有謂的餘意收住。)



[]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一國)膾(一國)胥敖(一國)。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郭註。於安任之道未弘。故聽朝而不怡也。將欲寄明齊一之理於大聖。故發自怪之問以起對。)

。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郭註。夫物之所安。無陋也。則蓬艾乃三子之妙處也。)。若(指堯)不釋然何哉(何足介意而欲伐之。)。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歸震川曰。蓬蒿翳蔽未深。但當以明德普照。不必分別而伐之也。十日者連旬日朗。光照自徧。言其繼照之久。非真日體有十也。)。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德與天地同流。)。





Δ

末幅歸結正意疏爽有致因物論而生是非因是非而分畛域

抽祕騁妍撰出多少名目後世有述遂以八德稱之此聖人所

弗為也夫以聖人之才智可以無所不論無所不議無所不辯

乃猶不敢盡言況不及聖人者乎正襟危坐名論若樂可以羽

翼聖經維持世教分者分其是非不分乃勝於分辯者辯其是

中之非非中之是不辯乃勝於辯聖人懷之一而已矣毋庸辯

也眾人辯之示以是非不勝辯也辯者非無所見惟見為是非

而不見為一所以求明而得昧大辯大道二句是主餘三件俱

是陪說五者本是圓融渾成一落形迹之中如方者之不可為

圓而動形滯礙矣知止其所不知一所字界出知字郭註最明

正言不知者不可妄為推測非言知而不自以為知然猶有止

之意見存也孰若渾忘其知與不知而不言不道尤為超然物

外乎而辯者究不知也果其能知則淵默之中即為天府出納

無窮迥非挈瓶小智所能測不知其所由來則亦行其所無事

巳矣再就天府中推出葆光一層截然收住筆力千鈞凡光輝

之自炫於外者必有所不足於中葆光者即君子闇然日章之

道也聖人懷之乃為盛德光輝之至末以引證堯舜問答之言

輕輕作給宗膾胥敖以比放言高論一等人其識趣卑污支離

蔓引猶處乎蓬艾之間不足與之較量是非也十日並出二句

與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句相映發末句提出德字壓倒眾論

亦所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詞意悠然有揮絃送鴻之妙

堯時十日並出羿射其九乃荒謬不經之談不過借明正意耳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南華雪心編之孔子六十化

南華雪心編之孔子六十化
1049-1054

莊子.寓言  



【眉批】

→胡註。惠子生平。專以強辯為是。未嘗有回頭認錯之時。故莊子言孔子大聖猶有昨是今非之進境。所以箴惠子。使不執堅白以自終也。或解作與則陽篇蘧伯玉一段同意者。固於本節絕少關照。即解作泛論孔子者。與首句謂字神氣。亦未體會。

→歸震川曰。莊言孔子但謝絕事為言語而無言之妙。孔子猶以為未能。惟陳其利義好惡是非。但服人之口而已矣。若使人心服不違。以定天下。此人已矣乎。不可得見。吾不能及也。從受才以下。均作孔子詞也。胡評。推尊夫子。而以定天不之定為言。較之史公折衷二字。有如無已。當時亞聖之外。知夫子者惟漆園一人。而後世昧者。猶欲比之二氏前驅。吾不知愚誣之流何以至此也。

→此段文義本屬難於聯絡。諸解不問其神氣之所在。謬謂孔子之言。至定天下之定而止。試問利義陳乎前三句。眼光鍼對合處不敢蘁立一句是孔子自矜乎。抑教人務外而為人乎。善讀書者。要之對何等人。說何等話。寫何等人品。要得何等神氣。若泛泛悠悠。不如不讀為愈也。





[]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行年二字。正見不囿於故吾也。化者與時俱也。)。始時(六十以前。)所是(所見為是者。)。卒(六十)而非之(即化也。○郭註。時變則俗情亦變。乘物以遊心者。豈異於俗哉。)。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今所謂是者。安知非前之所謂非乎。十四字作一句讀。神氣方完。如云。今之所見為是者。安之非五十九所見為非乎。○郭註。變者不婷。是不可常。陸註。孔子與天地合德從心中矩。而猶曰。假年學易。可無大過。葢雖與天同運。而歷一年。則有一年之時行物生。故雖行健有常。未嘗不隨年變化。莊子引之。謂孔子之行。有是無非。而猶自見得是非無定。可知人所是之是非。皆非有定。無容爭辯矣。亦即齊物論之意。)。



[]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平聲)也(勤勞心志。服其所知。○郭註。謂孔子勤志服膺而後知。非能住其自化也。此明惠子不及聖人之韻遠矣。宣註。惠子未知化境。疑孔子勵志而行其所知。未得為化也。陸註。惠子不能自省。未喻莊子之意。以為此孔子常憂勤其志。以服行所知。故每覺其非而不敢自是也。則豈真是非弗定乎。)。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與化為體。謝去有為之迹。正駁去他勤自服知句。)。而其未之嘗言(而其所以化者。未之嘗言。葢化不容言也。其字下疑有脫文。○郭註。謝變化之自爾。非知力之所為。故隨時任物。而不造言也。宣註。言孔子已謝去勤勞之迹。而進於道。但口未之言耳。胡註。孔子無事乎勤志服知。但聖之自聖。是以日徂。而德盛化神之故。未嘗自言耳。一邊分別孔子。一邊鍼對惠施所謂句中有眼。陸註。言子所云勤志服知。乃學者之事。孔子不必從事於此矣。而孔子初未嘗自言 其有是而無非者。葢有深意焉。吾試與子參之。)。



[]

孔子云(即證以孔子平日之雅言。)。夫受才(才質。)。乎大本(天命。)。復靈以生(復以性靈。以還生理。○郭註。若役其才知。而不復其本靈。則生亡矣。胡註。孔子嘗言人之受才於造物。不過欲復其性靈以全其生初之理。孔子言此。則謝有為之迹可如矣。若惠子而知此。豈宜於道與之貌天與之形。而鳴堅白以傷其生哉。○莊子引孔子之言止此。)。鳴而當律(陪下句。加嶰谷之鳳。雄鳴六。雌鳴六。應乎律呂。此言聖人聲為律也。)。言而當(與上當字。並作去聲。)法(此言聖人言有物也。二句只是一意當律當法。鳴可也。言亦可也。反對惠施之以堅白鳴也。此以下。皆莊子鍼砭惠子之言。○郭註。鳴者。律之所生。言者。法之所出。而法律者。眾之所為。聖人就用之耳。故無不當。而未之嘗言未之嘗為也。胡註。不言則已。言必有中。孔子之不易言如此。惠施能此。則亦不妨言也。)。利義陳乎前(可以不言而喻。)。而好惡(並去聲)是非(而自徇其好惡。好則是之。惡則非之。)。直(猶但)服人之口而已矣(以辯論勝人者。不足以服其心。前猶隱箴之。此則顯闢之。○郭註。服用也。我無言也。我之所言。直用人之口耳。好惡是非。利義之陳。未始出吾口也。此解較深。宣註。有上五句之美才。但能服人之口角而已。胡註。若義利明列乎前。而猶欲以好惡為是非。但服人之口。而非心服也。如公孫龍與孔穿辨臧三耳。孔子不能屈。曰幾能令臧三耳矣。然孔穿非心服也。)。使人乃以心服(指孔子)而不敢蘁(音悟。逆也。)立(言對立相抗也。)。定天下之定。(天下自有定理。得孔子之言。因天下之自定者而定之。是以服人之心也。○郭註。口所以宣心。故用眾人之口。則眾人之心用矣。我順眾心。則眾心信矣。誰敢逆立哉。吾因天下之自定而定之。又何為乎。宣註。必不恃其才。而使人心服。不敢與我相迕而立。乃為定天下之定理也。胡註。若孔子之所以服人者。使之中心悅而誠服不敢與之逆立。其言一出。即足定天下之未定者而使之定。豈若惠子之嘵嘵於世。而相拂以辭哉。)。已乎已乎(遜謝之詞。)吾且不得及彼乎(化不可為誰能及之。○郭註。因而乘之。故無不及。宣註。此莊子深服不如孔子。所以抑惠施而使之反求也。可見莊子推仰吾夫子之至。陸註。推孔子之意。葢謂人受中以生。原本於太初。虛靈不昧。必去物蔽以復其生初。乃不負所生。由是聲為律而言足法利義當前能審別好惡是非。使羣言不得淆此儒者之事。但足服人口而已。若使人不以口屈乃以心服不敢違迕角立。物論齊而紛紜定。方是至人無言之教。所不易及者也。已乎已乎。吾又何言乎。彼是非兩忘之境。吾方有志焉而未逮又安可執一時之是非。為不易之是非乎。此解與胡註異。)。





Δ

此段全是對鍼惠施語意與則陽篇蘧伯玉一段意境不同聖

如孔子猶不敢自以為是惠子何得以堅曰自鳴執而不化借

此發論正良友直諒忠愛之忱開手提出化字極有鑪錘化無

止境進一境便覺得一境之非未嘗不勤志服知而與化為俱

並無刻苦矜持之迹若惠子倚樹據梧外神勞形能如是從容

中道乎再著孔子謝之一句為化字透出元神化之妙不容言

聖人不言而喻胸中是何等境界莊子窺到此間胸中又是何

等境界受才二句即證以孔子之言說得平淡無奇可知聖知

多能皆迹之未化者孔子并此而謝之矣鳴而當律以下莊子

接解聖言卻句句鍼砭惠子當律當法以著為言論稱心而出

者其言始足以服人心生是生非以徇其愛憎矢口而談者其

言僅足以服人口末二語極力推尊孔子正所以喚醒惠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