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
Δ
應字。音義作應為之應。平聲。鳳洲作感應之應。去聲。均得南華旨趣。
應帝王一篇。與大宗師。均是純任天然的榜樣。大宗師多就性功說。應帝王多就治功說。在聖賢成己成物。自有一番作用。一番事功。南華則以不用為用。無功為功。其旨趣同於聖賢。卻另有境界與聖賢不同處。乃所以獨成其天也。細按此篇文法。首尾前後。一氣相生。均是立乎不測。遊於無有。入神超妙工夫。總結內篇。作者精神全注於此。若非置身題外。入其中而茫然莫解。則七聖迷途。失卻崆峒妙旨。現前境界。俱屬塵封。南華本是寓言。將天地間萬有不齊之理。鑄以洪鑪。鼓以元氣。精液糟粕一概融化在內。無迹可尋。故其文淩虛獨步。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欲從其渾合處窺之。則虛空粉碎。諸天之花雨繽紛。欲從其瑣屑處求之。則表裏晶瑩。大地之山河倒影。千變萬化。莫測端倪。如此篇之未始出於非人。天而人也。未始入於非人。人而天也只轉換一字。便有顛倒造化之功。二段之涉海鑿河。使蚉負山。以及飛鳥鼷鼠之喻。從極細微淺近處。躍出靈機。只掉轉一筆。便有運動元關之妙。三段之答而不答。不答而答。前後相生相背。虛處見實實處仍虛。可悟拈花旨趣。四段之立乎不測。遊於無有。無形者顯出丈六金身。有象者不啻滄海一粟。真屬無礙辯才。五段以不可相者為神。不可相者。有時而露其真相。層層摹寫。直欲合放翁梅花為萬形。六段以虛而應者為靈。虛而應者。無一不徵其實功。面面玲瓏。真可混秋水長天為一色。末段則另換機杼。在理欲天人分界處。痛切言之。詞雖幻而實為真境。義雖奇而可得正宗。談元者不能道其隻字。說理者莫能出其範圍。真仙佛之階梯。聖賢之堂奧也。此所謂應帝應王而無槐於其實者也。與大宗師內外消息相通。若合符契矣。
【眉批】
→林註。疑是問帝王之道。
→胡註。四問而四不知不說明何事。下面著解。亦從對面著筆。嵌空玲瓏之至。四不知乃無言無為大頭腦。恐落在空際。故取泰氏做箇應之以天樣子。
→林註。徐徐于于。坦然無事也。為馬為牛。渾然無名也。陸註。即或有知。亦但加牛馬之知覺運動。毫無所矯飾也。○不求諸人而人自化。何嘗非諸人。○未始出。言不能超諸其上也。未始入。言不自墜入其中也。
[01]300
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宣註。妙妙。天下無可容吾知者。)。齧缺因躍而大喜(宣註。妙妙。亦不言其所以然。)。行以告蒲衣子(即被衣。王倪師。)
。蒲衣子曰。而(爾)乃今知之乎(怪其不早悟。)。有虞氏不及泰氏(上古帝王。○呂註。有虞亦訓憂虞。泰氏亦訓泰定。謂有知而憂虞。不若無知而泰定。○郭註。夫有虞氏之與泰定。皆世事之迹耳。非所以迹也。所以迹者無迹也。世孰名之哉。未之嘗名。何勝負之有邪。然無迹者。乘羣變履萬世。世有夷險。故迹有不及也。)。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平聲)人(林註。用心為治。病在藏字要字。)。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非人欺偽之人。虞氏不能超出乎其上。以其有知也。○
郭註。夫以所好為是人。所惡為非人者。唯以是非為域者也。夫能出於非人之域者。必入於無非人之境矣。故無得無失。無可無不可。豈直藏人而要人也。○ 宣註。非人者物也。有心要人。未能超然出於物之外也。仁義治世。非不美。然稍出於有心。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泰氏其臥徐徐(安舒貌。)。其覺于于(肫愚貌。)。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萬物與我為一。任其擬議位置。○郭註。夫如是。又奚是人非人之有哉。斯可謂出於非人之域。○宣註,兩一字。俱指泰氏之民說。不見己之有異也。○陸註。黜其總明。如無知識之物。徑用馬牛作形容。句法險峭。)。其知情信(郭註。任其自知。故情信。○宣註。情實理也。知實理。則甚信而無偽。道外無知也。)。其德甚真(郭註。任其自得。故無偽。○陸註。其德皆天真之自露。)。而未始入於非人(前是胸中有物。未能出乎物之外。後是胸中無物。未嘗入於物之中。郭註。不入是非之域。所以絕於有虞之世。)。
首段撰出泰氏與有虞氏對發有虞氏已到得不識不知究竟
有藏仁之迹泰氏則並此而無之君忘其民民忘其君為馬為
牛不見己之有異於物物之有異於己全在徐徐于于上體會
出來將泰氏身分檯高抹煞中天景象則三代以前應帝應王
者能有幾人更無論叔季驩虞氣象也此篇披除枝葉獨尋本
根妙在起手四問而四不知不敘明所問何事極鶻突卻極空
靈躍而大喜化去問答痕迹問者答者相喻無言偏從蒲衣子
揭明正意而乃知之句正應四不知傳神寫照在阿堵中以下
只用疏雨微雲之筆淡寫輕描自覺翛然塵外也未始出於非
人見不能化去得人之迹而合於天未始入於非人見任天而
動者之得人更神而實超乎物之外二句各有意境著墨無多
已託出拈花妙諦
----------------
[02]
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