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
莊子. 庚桑楚
【眉批】
→勃久作悖。李正己云。去德之累。始可以全德。除心之謬。始可以遊心。
→陸註。正靜則志不勃。虛明則心不謬。虛而無為者德之純。無為而無不為者道之妙。○上文四六之累。分屬志心德道。其實去志心之累。皆所以全德道也。故此又倒從道說下。言道之無為而無不為。比德更尊。是德之欽也。而無為之德。具於生初。特以有生。而徳始可見。是生者德之光也。既有生。則有氣質之性。是性者生之質也。既生而有性。則有心志於是乎有作為。有矯偽而失其本初矣。要而言之。有為實起於心之有所知。惟有知而後與接為搆也。惟有知而後有謨謀以相鬬也。下文轉入不知乃為真知。歸結道字。
[]
徹(同撤)志之勃(勃然欣羨之意。)。
解心之謬(妄也。)。
去(上聲)德之累。
達道之塞(林註。道者任其自然。著於有為。則塞矣。)。
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易以欣動。)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也(用心修飾。失其天然。理者爭是爭非之言。故亦為謬。)。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情發而不自禁。則納於邪而足累德。)。
去(去聲)就取與知(智)能。六者塞道也(道貴通。不通為一。而趣舍從違。炫智矜能。則道塞矣。)。
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平也。)。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呂註。凡此諸累。不動。盪於胸中。則道集矣。○林註。虛即上文所謂無有也。此段是入道下手工夫。)。
道者(自然之道。)德之欽(貴)也(德莫貴於自然。)。
生者(知覺運動。)德之光也(德之精華。著於四體。)。
性者(性即天然之質。)生之質也(猶言根本。○胡註。此所以貴於履道全生而循性也。)。
性之動(率性而動。)謂之為(無為而無不為乃是真為。○郭註。以性自動。故稱為耳。非有為也。)。
為之偽(有為而為。全用私智。)謂之失(失其本真。)。
知(智)者。接(應接)也。
知(智)者謨也(內度於心。而有謀畫。)。
知(智)者之所不知(平聲)。猶睨(斜視貌。)也(郭註。夫目之能視。非知視而視也。不知視而視。不知知而知耳。所以為自然。若知而後為。則知偽也。胡註。猶睨。謂不著意而已經看見。若一加審視。何不可知之有。言知者修為之易也。○宣註。如目斜視一方。所見者不多也。)。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感而後應。非有心於動也。○郭註。若得已而動。則為強動者耳。故失也。)。
動無非我之謂治(秪率其在我之真。非從物起見也。○郭註。動而效彼則亂。○宣註。猖狂妄作。而蹈乎大方。)。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德主於無為。治徵於有為。二者相反。而實則相順也。○郭註。有彼我之名。故反。名得其實則順。宣註。二者雖若不同。而皆無為而無不為也。陸註。誠由有知而復返於無知。則知止其所不知。所不知者。不求知而已。遇真境。猶睨視者之不經意而已。可微窺也。如是以為知。雖或動而有為。皆自然而發於不得已。並不以有心與焉。則有為一如無為而德全矣。故動而非偽。無非我有生之本體矣。故名似相反。實則相順也。)。
Δ
水之平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是以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
水勃謬累塞迭起循生擾其靈府譬猶操舟者出沒於駭浪驚
濤之際反側不安欲其正也得乎屏除四六而不使入於中便
覺水天一色風正帆平泛乎中流渺然無際正字示與南鍼靜
虛明層遞相生不煩作意矜心自然有此功效無為無不為語
意渾成寫至人心境一片化機有自在遊行之樂履道則自然
尊貴全生則自著光輝循性則自全本質有為者擾其性為而
偽耆失其性皆知之為害也交於外而知識周偏謀於中而知
慮精詳以察為明必有所不知之處睨而視之得其一偏或轉
遺其全體何若知止其所不知者之為至也動以不得已民日
遷善而不知所為動無非我己雖有為而自完其分無為也而
無不為名相反而實相順呼應處一片靈機有風水相遭之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