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01清静經原旨

01清静經原旨



目錄

王鳳聲序2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正文6

清靜經汶水居士註釋9

柳藝林跋84

附詩五首王鳳聲86

附七律詩二首柳藝林88



清靜經原旨全一卷

民國三年刊本



【王鳳聲序】2

清静經者。乃道教中。盡美盡善之第一書也。而以說常命名。豈無意乎。溯自太古。洪荒之時。天地初開。人心渾噩。歲月不知。結繩代政。不知何者謂道。何者謂德。故心即是道。而道即是心。則後世之心教寓焉。迨及伏羲氏後。君尚揖讓。民興孝弟。朝野昇平。上下觀感。以允執厥中為口傳心印。則後世之身教寓焉。降至周初。而道德興焉。禮樂備焉。東遷後。人心不古。而世道凌夷矣。是以老子知時入亂。於歸隱時。演經常之聖道。以化人。而救世大旨。欲人盡倫常。而悟真常。守有常。以脫無常。一片婆心。人天普度。此即為道教之源。說經之始也。嗣後國尚游說。共謀求侵食之智。民肆奢淫。誰肯讀道德之書。况經戰國。兵燹之後。秦火之餘。未有不淹沒者也。故漢有避穀之說。晉有談易之派。迨至唐宋之際。書符籙者有之。餌金石者有之。種種怪誕。延至如今不息。即或有讀清靜者。亦是謬解狐猜。鮮有達其經中正義者。良可悲夫。今幸蒙汶水居士。神傳妙筆。語墜天花。字字詳疏。言言縷晰。指破聖教之心傳。說明清靜之原旨。倫常為盡性之地。功德為得道之梯。証儒門之天命。通釋氏之真空。若夫動而復靜。則道之真機自得。濁盡歸清。而道之大體立見。興四十年之聖道。真如紅日當空。推三千門之邪說。庶能燐火皆滅。故明此經者。內以譴慾。澄心為功夫。外以真常。應物而臨事。古人云。在慾不為慾染。居塵不被塵勞。誠所謂了事。凡夫在家菩薩。非聖道聖教而何。或曰。以此言之。則龍虎嬰兒姹女之說何歸。曰。亦仙道之意。不可執着也。試將此經朗誦一遍。有一字粘連鉛汞者乎。迷者能自儆。豈小補之哉。書成之日。命為序。敢獻淺近之言。深願同返太古之風云爾。


中華民國三年清和上浣敬書於營川

悟醫者王鳳聲謹序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正文】6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

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

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

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

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

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

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

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

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

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

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

無所寂慾啟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

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

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

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

悟之者可傳真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

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

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

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

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

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

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

靜矣

汶水居士註釋

海城顯暘王鳳聲

肅寧六泉柳藝林

天津聘之黃如珍

寧河壽椿王福庭

仝校





【清靜經汶水居士註釋9

[]

老君曰大道無形

Δ

道祖言說大道。正大光明之道。非區區小術旁門。或問果何樣式。曰。無形無象。毫無朕兆。

◆講◇

夫大道者。無所不包。無所不注。運行六虛。體物不遺。即天地之大。莫不由道而生焉。何况人與萬物乎。然人既知由道而生。必須體道而行。天行其道元亨利貞。人行其道仁義禮智。其元亨利貞者。觀之無形。四時有序。仁義禮智者。見之無象。能應萬事。雖曰無形。斯昭著矣。欲明大道。默而細揣。思過半矣。順斯道者祥。背斯道者殃。然人誰不樂祥而避殃。苦於不得其門而入。專以私意窺度。難乎免於不走旁門欲就其祥。而反致其殃。良可嘆也。究其所以。人在聲色之中。多為聲色所惑。今見斯經。當體大道無形。能生萬有。如是考察惺悟。而道可明矣。



[]

生育天地

Δ

以天地之大而昭明其道之深遠。無邊無盡無已也。

◆講◇

其天地由道而生。及生之後。猶賴道以育之。而人亦然也。足見道不可離。何可自背而他尋哉。故儒書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今人不知道是何物。竟致補風捉影。或搬還吐納。或枯坐頑空。尚奇好怪。等等難云。不但與性命無益。而且傷身之處良多。然學者若欲辨明邪正。容易分曉。但問己心所存。自身所作。與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那件可曾實行。便知自家邪正。道之真偽。吾此數語。可作照妖鏡矣。不但照己。頗可照人。今註此經。專為破邪顯正。去人迷惑妄想。若有謗此註之謬者。定是左道邪人。註者私己誤人。必遭上天罰譴。是恐學人被誤。故立此言。夫太上立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者。正欲啟人覺悟。頓見真如。掃盡羣邪。如烈日當空。燐火皆滅。若有會悟者。洞見玄機。



[]

大道無情

Δ

乃無親踈遠近。彼此厚薄。搬運作為也。

◆講◇

情者人之欲也。欲有所之。即非大道。欲明大道。自審有欲無欲。便識道矣。



[]

運行日月

Δ

運轉流行日月者。是道之所使也。非日月自行也。而道亦不自知。能運日月。實出自然。

◆講◇

其日月之行。由道所使。而道不自知。然人之動止亦然。而人亦不自知也。設若知之動止是誰。即明真道。方可行道。

天行其道。元亨利貞。使萬物各得其所。人行其道。仁義禮智。應萬事各適其宜。豈鬼鬼祟祟私己之道乎。惟仁義禮智。乃古今經常之道。萬代不易真理。而今人以為卑近。不足為道。返求高遠。達致邪道叢生。正道淹沒。蓋正道者。君子行之易。小人行之難。而正道不行於世者。可知矣。誠能行此正道。不偏不倚。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豈專運日月乎。



[]

大道無名

Δ

是無名可稱無名可狀。

◆講◇

凡有情形。皆可起名。既無情形。名從何起。故曰無名。牽強曰道。而名尚難立。其色相非道可知矣。大凡丹經所立名色。及龍虎嬰姹。鉛汞水火。乾坤坎離。烏兔鼎爐。採藥燒丹。種種別名。無非象言。以發其道之運用耳。實無其象。實有其義。明道者一目了然。不明者茫然大海。切囑讀丹經者。不可執象泥文亦非作丹經者。好事多言。以亂後學之心。實係欲吐其道。難立其言。為不得已。以藉象言。雖千經萬典。亦難盡意。總而言之。能談萬有。難述一無。故大道之證。無形。無情。無名。可知也。夫立丹經。經書者。專為後學悟道得訣之士。以作心心相印耳。若問口訣果是怎的。吾曰。怎的也不怎的。眼前看把。圓陀陀光爍爍。赤洒洒活潑潑。又名玄關。又曰天機。能悟之者。言下見性。知機者。了然於心。不能悟者。吾亦欲告之。其奈言之不出。怎麼說怎麼不是。不說纔是。爾又不知。奈何奈何。吾告爾之捷徑。濟人利物,大公無私。博學好問。寡欲清心。久久行之。自有明心見性之時。而亦知實難名狀矣。



[]

長養萬物

Δ

生長養育。飛潛動植之物。足顯道之全能。

◆講◇

夫世界之最大者。莫如天地。最明者。莫如日月。最多者。莫如萬物。如是之大。之明。之多。孰能生長運行。惟其道也。

或問如是之能。果何形狀。吾曰。容易知之。觀天下之萬物。則見其道之形情名色耳。然不可以此形情名色以為道。須知是道之能力顯化也。欲尋此道麼。丹經口訣有云。一心象外覓。休向世間求。



[]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Δ

道祖自云。道原無名。亦難起名。故不知名。而名者實出勉強。

◆講◇

夫道之立名曰道者。始自道祖。而道祖之先。凡學道者。曰學混沌耳。及知道之不可名道。而道可明矣。



[]

夫道者

Δ

蓋其道之所以者。果何朕兆耶。

◆講◇

前言道之能力。此以下言道之形容。



[]

有清有濁

Δ

清者陽也。濁者陰也。清者輕也。濁者重也。清者虛也。濁者實也。清者居高。濁者居卑。至清無象。至濁有形。各出自。然非假作做。

◆講◇

大道。欲求諸有。察清濁之理。而道可見矣。然清濁者各有不同。有清中之清。有濁中之濁。有濁中之清。有清中之濁。莫不各得其所。莫不各出自然。其者多明。濁者多暗。者在上。濁者在下。者流通。濁者滯碍。者長生。濁者無常。人識機。定上士。既為上士。貴賤濁。知貴賤。棄濁留清。如何棄留。體諸身心。身體濁。良心為清。甯損其身。損其心。留心常著。留身難存。去難就易。得其自然。蓋人不明道者。實因未識濁之理。而貴濁賤清也。何以見之。而人全以濁陰之身體貴。而賤其陽之良心。愚之甚矣。然良者天賦之良能。心者天賦之良知。此二者。一理。設知此良心為貴。定不身體所累也。然人之好貨財。快體膚者。是以身貴也。殺身成仁。輕財尚義者。是以良心貴也。如此比較,明。道可做徵矣。



[]

有動有靜

Δ

動者陽也。者陰也。動靜者行止也。

◆講◇

前言清濁彰道之象。此言動靜顯道之行。清濁動靜斯道備矣。何不悟之。何不知之。靜則養陰。陰極陽生。陽生必動。動極則散。未散之先。名為至寶。知時採取。致之玉壺。此係仙家以術延命之工。而修士有知者。未盡其妙。或有用意領會者。或有下手採取者。等等不一。似是而非。豈不知丹經有云。若能筆之有書。皆非真訣也。必若非口口相傳。心心相印。焉能授受性命之真工也。凡能指出方所。說出運用。皆係仙佛指人。擒兔之蹄。治魚之筌。若得魚兔。何用筌蹄。如彼之論。如此之解。似乎自相矛盾。非也。吾恐後學之人。以筌蹄而作魚兔耳。其筌蹄者。法也。其魚兔者。道也。欲得此真道。必先淡七情輕六慾。而情感漸減。真道漸增。情慾減淨。真道全彰。設學人留心。由此增減之句。亦可悟斯道矣。蓋道者。即是先天一點真陽。亦名真鉛。蓋此真鉛。原自外來。故丹經曰。青年郎君來投宿。缺少了二八佳人巧鋪床。此正言汞由內生。鉛從外至。陰無陽不立。陽無陰不留。欲凝其道。不可缺陰少陽。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離了陰陽道不成。又曰內外二藥。又曰內八兩外半斤。而今人不識其中真義。專以象求。支離過甚。誤己誤人。吾不忍力闢其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然真道者。豈離動靜乎。夫動靜者。不可專察身心。亦不可捨身心。而逐外求。察乎天地。體諸身心。洋洋萬籟。皆係活潑動靜之天機也。故丹經云。天人合發。採藥歸爐。斯可證矣。凡丹經之指。亦以義言。後學者。不可執象泥文。其意義真實之理。皆在文詞之外。若着文詞。不會其意。老死無成。或曰。仙佛既有慈心度人。何不明言。何必以此意在言外。言在意內。等等妄誕之文惑人耶。吾曰不然。道本無形。能生萬有。既生萬有。道失本來。雖失本來。猶存真道。故以象言其義。方得演其真詮。導以有中識無。莫以無中求有。道本難言。只言其義。設得言外識義之時。即知仙佛立言婆心。自不疑吾言之妄誕也。噫。與我談心者。有幾人哉。



[]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Δ

天地清濁動靜。其陰陽造化之德徵矣。

◆講◇

夫萬象中之最大者。莫如天地。故以天地之大。而騐清濁動靜之理。其餘萬物。各有清濁動靜。不詳亦可知矣。蓋此經立言源流不竭。而註者亦不敢間斷。然天地清濁之體。無所不包。運行不息。四時有序。萬物生焉。而萬物之濁體。須賴濁厚之地以載之。然萬物雖濁。莫不各含清虛真陽之炁。其真陽之炁。仍合於天。故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清無濁不顯。濁無清不靈。清者善動而施之。濁者善靜而受之。一施一受造化乃成。其機如此。不亦道乎。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Δ

男女清濁。動靜之理。亦本道之自然而出着細察之。道可見矣。

◆講◇

夫大道之微。杳然不見。大道之顯。宇宙難容。故先以天地之清濁動靜昭之。後以男女之清濁動靜明之。然清濁動靜者。實出陰陽之正理。清者陽之德。濁者陰之情。動者陽之情。靜者陰之德。其清陽之德。為濁陰之情所累。其靜陰之德。為動陽之情所牽。是以順施順化。流而不返。愈流愈繁。愈繁愈亂。亂極則竭。斯人之道也。亦發於天也。若人識其機。用其德。而遏其情。即為逆轉樞機。能盜天地之造化矣。故儒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斯清濁動靜之理。庶可知矣。



[]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Δ

者施也。臨也。本者清也。始也。流者行也。受也。者濁也。終也。降其清陽之本。而流行於濁陰之末。簡而言之。一施一受。

◆講◇

天施地受。萬物生焉。男施女受。嬰兒育焉。如斯之巧非其道而孰能之。因人熟慣不覺。亦不察焉。故不以為道。或曰。縱然覺之察之。三才萬物皆因道生。可當如之何。其奈我何。吾曰然。然而不知其味也。苟知其味。必有所之。道聽塗說。何足為取。所取者識道之機。所貴者知道之體。若能體道。道即我也。我即道也。混然是道。何樂如之。故顏子不改其樂。而樂此也。孔聖樂在其中。亦樂此也。賢聖仙佛。各有其樂。各得其樂。吾之樂若是乎。知我之樂者。其孰歟。又曰。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信不誣也。夫樂此道者。非樂其搬運吐納採戰粧禪枯坐頑空。執象泥文野狐邪說。等等之道也。乃樂其天然自得之道也。若非識此降本流末之機。而天道由何而得哉。



[]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Δ

濁由清而生。清賴濁以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靜由動而立基。動因靜而遏止。動極則靜。靜極則動。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動靜陰陽。返復遷變。

◆講◇

以上十八句。計八十一字。字字珠璣。皆演道之精義。施佈長養三才萬物之能。以其廣大高明深遠繁衍之實。以言

之使人得悟其源而識其真然而皆肯順行之道一本散於萬

殊由聖而凡也直至此一句故露其轉機蓋此十字為一部清

靜經之玄樞也夫人欲返其本由凡而聖必窮其源返求諸身

然此身純陰而至濁死物也得其生者為含先天之真陽亦曰

良能又曰玄關又曰真鉛又曰先天炁又曰祖炁又曰外半斤

又曰外藥又曰天一真水又曰外來郎君等等之名難以枚舉

然此真陽雖有良能毫無知覺得其覺者為含先天之真陰亦

曰良知又曰玄牝又曰真汞又曰先天神又曰谷神又曰內八

兩又曰內藥又曰地二真火又曰二八佳人層層名號難以勝

數然此真陰真陽者觀此圖可會其意


其真陰好靜為動陽所擾隨動陽而化濁陰其真陽好清為濁

陰所牽隨濁陰而成動陽陽動極則散陰濁極則死觀其陰陽

動靜死散之機則身心家國天下之理盡矣蓋死散者皆不用

其德而專用其情耳情盡則乖乖極則亂亂極不死散而何而

後學之君子有身心家國天下之責者可不慎歟縱無家國孰

無身心何可致之於死散也哉夫徳者非俗人所稱之德也即

陰陽之至德也其陰陽之至德即陽之清陰之靜也其陽之動

陰之濁是陰陽之情可知矣夫用其情者凡用其德者聖其清

者濁之源由聖而凡也動者靜之基由凡而聖也凡聖交参其

機如此而機之動者由清而來可採由濁而生莫用機動於濁

因情所感形與體交則生人機動於清者由天而來炁與理交

則成聖而理寓於炁中而炁寓於形中故形因炁能活動而炁

因理能知覺而理者即虛靈也蓋此虛靈之知覺惟覺其形而

不知還有我之天埋真炁也於是貪聲色好貨利驕奢淫佚快

其體膚妄耗真炁漸虧天理而天理愈虧真炁愈耗而真炁愈

耗天理愈虧兩相互傷愈傷愈甚理傷猶存其知名曰識神炁

傷傷盡則無炁果傷盡神無所依無依則離離身則死死之後

名曰陰靈宜然猶戀世之聲色貨利亦許因業緣而脫化亦許

四孽累而沉淪此皆因能動濁不能清靜者故有是果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