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2n1637_001 集大乘相論 第1卷
T32*146
[]
歸命妙吉祥菩薩摩訶薩。我今略釋諸大乘相。從菩提心出生大悲相。應所謂一切法即當了知一切法無我。此所知相是故今說。//
相 大乘相 大悲相 所知相
一開頭丟出三個相
即說一切法無我>>>當了知<<<是故今說所知相
因此所以是現代人的說法
古代說是是故
→→→由此無明起諸煩惱。是故於無我中計我蘊等而有所得。
→→→行緣於識是故眼等諸識愛非愛果種子生長。
因爲標題一開頭是講集相
然此中一切法無我
既無我又無法
連天他也不想碰
還執一個相幹什麼
所謂相
佛辭言之已多
今暫置一旁
僅就說文字上解
相。說文曰。
省視也。從目從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息良切)←
哇要集聚個什麼
要安個什麼
就好像把人找來看拜拜
那主事的開始拜公廟了
一家一家的跑
全省走透透
省而視之
凝聚向心力啦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0913齊魯)
省視也者釋詁相視也覛相也書無逸相小人傳云視小人召誥惟太保先周公相宅鄭注相視也盤庚相時憸民
馬注相視也詩棫樸金玉其相箋云相視也猶觀視也小
弁相彼投兔伐木相彼鳥矣四月相彼泉水節南山相爾
矛矣韓奕爲韓姞相攸箋竝云相視也周禮大司徒以相
民宅注云相占視也馮相氏注云相視也犬人相犬注云
相謂視月令善相邱陵阪險原隰注云相視之禮運引詩
相鼠有體注云相視也吳子論將篇武矦問曰兩軍相望
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文選思元賦怨高陽之相
寓兮舊注相視也 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者王應
麟曰疑易傳及易緯之文王觀國曰古之以易名家者各
有訓說而爲之傳記故宗其學者皆以易曰稱之
詩曰
相鼠有皮者
衛風相鼠文←
木本根也
目兩相也
目目相視
推給老天
什麼錯都是老天的錯
覛ㄇㄛˋ>>>衺視
其實這個相很怪
是歸屬在目部
大眼瞪小眼
木被比了下去
目目相及曰眾
不是跟菩薩仙佛相見
而是跟眾生相見
現代的政治人物最愛這一套
不云木而歸目部
因爲仙佛僅是木頭人
有目沒目底誰知道
還是活生生的選民比較實在
[]
此中何名一切法。所謂蘊。處。界。緣生。波羅蜜多。地。空。菩提分。聖諦。靜慮。無量行。無色等至。解脫。三摩鉢底先行。解脫門。神通。陀羅尼。力。無所畏。無礙解。大慈大悲。佛不共法。諸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等法。是謂一切法。//
此中>>>二十九種名相<<<謂一切法
[]
所言蘊者。謂即五蘊。何等爲五。色受想行識。此中色者。五根五境。根謂眼耳鼻舌身。境謂色聲香味觸。彼眼識所依謂淸淨眼根。耳識所依淸淨耳根。鼻識所依淸淨鼻根。舌識所依淸淨舌根。身識所依淸淨身根。色有二種。顯色形色。顯謂青等形謂長等。聲有三種。謂執受大種不執受大種俱大種。香有二種。謂好香惡香。味有六種。謂苦醋甘辛醎淡。觸有十一種。謂堅強流潤溫燥輕動重輕滑澁輭飢渴等。如是諸觸總略而說有其三種。謂可意不可意及二中閒。此如是等由眼等所生。若界趣等分別。三世分別。有無邊分微細差別行相。應知此如是等略說色蘊。受蘊云何。受有三種。謂苦受樂受非苦樂受。而此三受若依眼等分別者有其六分。彼如是分別受有十八。如下界中別明行相。此受蘊者若界趣等分別有無邊分行相。應知此如是等略說受蘊。想蘊云何。想有六種。此之行相謂依眼等分別。彼所取境相。有其六種所取相者謂即色等。然所依性即不可分別。若分別若不分別謂即色受二法。此如是等皆從我蘊自類所起。此想蘊者若界趣等分別有無邊分行相。應知此如是等略說想蘊。行蘊云何。謂心所有法信等善分。貪瞋癡等諸煩惱分。如是心所法。心諸分位所有行相依眼等轉。此行蘊者若界趣等分別有無邊分行相。應知此如是等略說行蘊。識蘊云何。謂六識身。此識蘊者。若依眼等根色等境分別。及彼識相乃至善不善無記等分別。有無邊分行相。應知此如是等略說識蘊。如前總說名爲五蘊。//
應。說文曰。
當也。從心。𤸰ㄧㄥ聲。(於陵切)←
𤸰同鷹>>>鳥也
如鷹之銳利覺性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3204齊魯)
當也者釋詁文一切經音義六引字林應當
也詩賚我應受之僖十年左傳應乃懿德 ←
應當知道
本論有先當後當復當
當知醒覺>>>不要作不該當的事
所言處者。即十二處。謂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此中應知眼等五根色等五境爲十色處。彼意處者謂即諸識所餘諸法是爲法處。//
所言界者。即十八界。謂六根界六境界六識界。此中眼等識分別有六即有六觸。謂眼觸乃至意觸。彼色等識有三種相。謂善不善及彼中閒。此之行相眼等觸爲三受所生因性。即彼三受從眼等觸所生有六彼六各各三種分別謂苦樂非苦樂。如是總說觸受各有十八。如前受蘊所指行相亦然。復次地水火風空識等相名爲六界。//
[]
所言緣生者。云何行相。即十二緣生。何等十二。所謂無明乃至老死。此中無明者。謂於業果諦寶法中不正行故。由此無明起諸煩惱。是故於無我中計我蘊等而有所得。無明緣行。行有三種。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謂十善業道。罪行謂十不善業道。不動行謂無色等至。彼如是行以其無明爲因諸行得生。行緣於識。是故眼等諸識愛非愛果種子生長。識緣名色。此名色者謂由識故施設彼名。名有生處。是故受等四蘊爲名。色即如應依名而立。名色緣六處。彼六處者。謂由如是名色眼等六處建立。六處緣觸。觸謂眼等色等。如前已說。觸緣受。受有三種。亦如前說。此中觸受行相應知。受緣愛。愛由無明。愛緣取。取謂色等所取所生樂行。取緣有。有行相者。謂即如前所說行識等相。有緣生。謂即名色有所生起。由彼無明故有生法。即此無明自性。亦無分位。生緣老死。老謂諸蘊衰變。死謂諸蘊滅壞。生法後邊而無其實。先所得身而悉捨離。然彼無明於後蘊中還復隨轉。增長一切煩惱過失。彼等皆由無明自類煩惱業等而爲其因。是故煩惱業生此三不斷。以是輪迴相續流轉。如是知者。當於實法而起對治。了無明等自性無我。如是等略說十二緣生。
[]
所言波羅蜜多者。云何行相。其數有十。此中施有三種。謂法施無畏施慈施。戒有三種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三種謂諦察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精進三種謂被甲精進加行精進畢竟成就精進。定有三種。謂離過失定引發定辦事定。慧有三種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方便三種謂離過方便拯濟方便速證樂方便。願有三種謂自行成就願解眾生縛願淸淨佛土願。力有三種謂成辦事業力滅除煩惱力降伏魔怨力。智有三種謂無分別智分別平等覺了智滅眾生罪智。如是施等諸波羅蜜多。以菩提心爲先於一切眾生起慈心觀。而此諸波羅蜜多於諸世閒所行無有行相。亦無所得於出世蘊等。是即無我解脫相真實所證如理而觀。//
所言地者。即彼十地。所謂歡喜地修施波羅蜜多。離垢地修戒波羅蜜多。發光地修忍辱波羅蜜多。燄慧地修精進波羅蜜多。難勝地修定波羅蜜多。現前地修慧波羅蜜多。遠行地修方便波羅蜜多。不動地修願波羅蜜多。善慧地修力波羅蜜多。法雲地修智波羅蜜多。如是諸地所得法無我理。皆慈心所證悉無差別。而彼所修施等諸波羅蜜多安住淸淨勝上所得廣大願力普遍成就不共一切聲聞等故。是諸波羅蜜多於所緣相而無差別若人若法離相空故。//
[]
所言空者。即十八空。謂眼等空是名內空。色等空是名外空。眼等色等智觀平等名內外空。方等諸分器世閒相各各觀察一一皆空是名大空。於諸分別離取捨性說名爲空此空復空是名空空。於勝義諦觀不可得名勝義空。於施等行諸有爲法皆悉平等名有爲空。諸無爲法無發悟相名無爲空於空法中無有少法而實可轉散而無集是名散空。彼一切法無有邊際名無際空。一切法中畢竟無餘一法不空名畢竟空。蘊等諸法自性如是無所生起離自取捨相名自相空。彼一切法空無差別名一切法空。於我蘊中取捨不可得名不可得空。此不可得謂色等相不可得故但有諸業性是名無相空。若人若法彼自性空是名自性空。於諸性中離取捨性名無性空。彼無性者謂離蘊等無別性故。若離蘊等自性起空分別者是對礙相即名無性自性空若彼如是分別盡處。即能解脫色等繫縛無復分別有無邊分。離蘊等取捨。是即一相。而彼一相性無有二。彼如是故即於波羅蜜多安住一境。自性空理離戲論相。是即無我真實所觀。//
[]
所言菩提分者。即三十七菩提分。謂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四念處者身受心法。此中身念處者觀身無有種種積集而無所著離取捨相等是名身念處。彼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如是觀。又復即此法念處中若於內外中閒而分別者。別有三種。謂精進定正念。此三相應即能觀察諸菩薩最勝菩提心及施等善行於一切法中得無我相應。此念最勝。如是略說名四念處。所餘諸法亦如是知。//
四正斷者。謂是所對治非菩提分。即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此名勤斷二不善。非所對治是菩提分。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長。此名勤修二善。如是略說名四正斷。//
四神足者。謂欲精進三摩地慧如是相應行增上所得果以其所得而觀欲等所緣謂四種三摩地。而彼身心離諸所依。住離貪想。依止寂滅無所作行。如是略說名四神足。//
五根五力者。即了知一切相果。謂信精進念定慧等增上相應根力。如是略說名五根五力。復次。此中如是等所修即二覺了分謂煖頂位。煖位修四念處頂位修四正斷。又復有二勝覺了分謂忍世第一法。忍位修四神足世第一位修五根五力。//
[]
彼如是等無所作行最上真實信等根力爲見道緣行相。應知彼見道所修謂七覺支。七覺支者即念覺支乃至捨覺支。此中念覺支者謂利眾生證菩提願現前正念無忘失相。擇法覺支者謂於我法自性決擇爲相。喜覺支者謂自所修道得無漏因生喜樂故。輕安覺支者謂如其所證真實法性非菩提分種子而捨離故身業心業得輕安故。定覺支者謂四無量及菩提願。入真如智純一境相。精進覺支者。謂雖觀寂靜勝上功德門而不味著進修諸行復無懈息。捨覺支者謂念利眾生如應調伏隨其所行波羅蜜多等諸功德法平等分別觀無來去住平等故。如是略說名七覺支。即如是等七覺支行名正智分。彼能對治煩惱障及所知障行相。//
[]
應知修道所修即八正道。八正道者。謂正見乃至正定。此中正見者謂了一切法無我相住於平等苦等顛倒彼之二分是微妙相勝慧所觀。正思惟者謂起思惟不斷所作因如願而證果。正語者謂諸語言離妄分別如實而說。正業者謂諸所作而無顛倒不害眾生救拔眾生等。離妄而修正命者謂於淨命離諸邪妄自行所修自行而證。正勤者謂雖至最上地而亦增進身無疲倦心生勇悍。正念者謂念處等如實而觀慈心莊嚴自願方便於一切法無所忘失。正定者謂身等業而常依止最勝功德安住無分別智即諸靜慮相平等相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