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玉詮卷一__皈壇規約

玉詮卷一__皈壇規約

玉詮一書

清代鸞書扛鼎之作

非同小可

 

皈壇規約

 

[]
玉壇者。上帝開化。選擇真修之子。以充真浄一會之壇也。金闕巍巍。七寶元苑。上帝宫中。侍真侍神。悉是了悟因緣。斷除障礙。清齋弘誓。曠劫修證。故得親奉慈顏。聆大妙音聲。嬉遊聖域。逍遙自在。上帝慈憫深摯。見彼衆生貪名逐利。迷失本來。猶如慈母見赤子入井。心如箭入。爰以神通。移接下塵世界污垢之中。成大羅宫七寶苑金闕殿。復以一毫。吹散人間。以成十大真人。八大元帥。侍列左右。金光一百里。祥烟遍江南。是名曰玉清正壇。爲是壇弟子。上事聖真。中交神明。下濟羣生。修元功。立妙行。入寶月。叅性宗。浩浩乎上帝之心也。悠悠乎米衆之因也。有志者視規戒。碧玉真宫大戒。一戒曰不殺微命。二戒曰不起淫意。三戒曰不生諍念。四戒曰不盜一芥。五戒曰不欺一愚。六戒曰敦行盡力。七戒曰語言無妄。八戒曰千魔不轉。九戒曰弘發願力。十戒曰事聖不倦。//

 

[]

真人曰。上乘惟一道。捨此難成覺。圓明自然路。非由爲人作。人性至廣大。性開成上仙。//

Δ

王天君注曰。本師言夫玉壇者。上帝開化。選擇真修之子。以充一會真浄之壇也。開化二字。上帝慈悲之心。上帝自龍漢劫來。何日不以赤子之心待人。何至立了玉清正壇。纔説開化。要見得時節因緣。元始上帝親涖塵沙而説法也。法廣而深。真仙聽法之際。咸發誓願。親往下方濟度。是時。祥烟遍覆。七寶浮空。隨地結成宫殿。仙真下降。或示鸞書。或降凡身。親臨輔化。上帝承是願言。設立上中下三壇。層次宣達。俾有緣之子不致汨沒靈光。所以本師又説。選擇二字。選者選其夙根。擇者擇其品行。夙根既嘉。品行又正。方許入得大壇。是曰真修。真修者。以真心行實修也。真心既充。上光自接。不待慕靈著異而始面我本師也。壇曰。玉清爲何。又説。真浄見得。以真合真。性光明浄。方始充得。大弟子不負元始上帝之真切妙化也。又説。上帝慈憫深摯。見彼衆生貪名逐利遺失本來一段。要見得慈憫之心。時時入人心坎。照見那有夙根的。被名利之心喪了有品行的。被名利之心邪了本來故物。日暗。日昏。上帝雖慈焉能人人盡施大藥。故仙真不忘本誓。時時降光啟迪。冀復其本來。如赤子入井。何等皇急。心如箭入。何等哀痛。選擇真修。不得不汲汲也。十真八使。咸以本師之心爲心。指詮示法。不啻萬言。而示弟子真實清修。只有七件。七件之中。前三件是教弟子之顯功。後四件是教弟子之密證。第一曰上事聖真。上事者敬心所發。萬聖千真。式臨壇宇。在内則屏息斂容。時存兢惕。在外則揖必至地。拜必挺腰。無速無遲。班聯如一。著不得縱肆之念。方展對越之儀。第二曰中交神明。中交者。誠意所動。神祇將吏。森列在前。或冀表文之上達。或冀符命之宣通。當平氣以相接。舒顏以導誠。著不得諂媚之念。方見孚信之至。第三曰下濟羣生。爲弟子者。上事既敬。中交已誠。一點誠敬之心。直達瓊霄。是時。不將天化闡揚。豈不依然虚生浪死。所以本師又致叮嚀。以下濟爲急。濟之一字。有百折深情。如渡江泛海。必須乘風。方能達岸。如壇緣之順逆。非逆施而行也。壇緣之處逆。則當固守待時。處順。則當廣宣壇教。隨處宣揚。以副上帝真慈。又濟者廣及之意也。萬民之災沴。如我一人之災沴。水旱之祈。疫癘之禱。豈容不爲請命。壇中弟子有厄。如我一人之厄。疾病之來。祟邪之殄。豈容不爲驅遣。至於下度沉淪。亦在濟中生出。第四曰修元功。元者天之正色。丹之定基。自然而然。非説可説。修之則能。中包天地。外契五行。不修則爲血肉之窟。而仙根難見矣。本師指出箇修字。有不疾不徐不難不易境候。俟人自驗。可歎世人妄意修。元者。或指左元右牝。或指虎嘯龍吟。或冥覩凝想。或息氣閉關。俱是拘形逐跡。大足悞人。所以。又指箇功字。示人這功字。要見得。不是内面去尋。外邊去究。寔只須静中著力。一身三百六十餘竅。皆有光明。正上應周天之數。人只須在尋常日用間静持。其真動維其簡。勿勞我形。勿役我身。自然真竅中有妙光。上蟠下際。可通上帝之心。可濟兆民之命。故密證之功。以修元爲首務也。第五曰積妙行。元基既定。若無善行持之。其基必致易傾。所以本師又以積行爲急。人之處境不一。而可積行則一也。故我規中。分貲力之法。以勸弟子。即本師積妙行之法也。貲者人之所吝也。知妙行則吝可化。力者人之所惜也。知妙行則惜可竭。總之積得一分。自種一分善果。他人奪不去。人當初積之時。尙有苦難之色。若曉得了。這便是妙行。而千而萬。勢如百川赴海。豈有稍舍之時。成真證果。多稱妙行。可見行不在成證之後。而後積也明矣。第六曰入寶月。寶月者本師之名號也。本師名號不一。而此云寶月者。要弟子見本師之心。光明洞徹。無一毫䝉蔽也。本師何心。以弟子之心爲心。故比明而共印。弟子之心何心。當體本師之心爲心。故潔净而常圓。所以提箇入字出來。見得本師如愛護赤子。惟恐傷之。弟子亦宜以慈母之恩待本師。惟恐一刻離之。這纔是入寶月。第七曰叅性宗。性者人所固有之天良。宗者人所當止之歸宿。性出於天而賦於人。五常百行。豈有舍性而外求大道者乎。故性有專屬。而命則隨之。修性不謂命者。專主於天也。立命兼攝性者。自盡乎天也。奈何世人不知正命。遂因而縱食色之性。以累吾真。是以性水不滋。長生路絕。性光不透。十釁叢乘。而夙根品行。又烏可言哉。所以將叅字示人。使時時内考。常自檢曰今日所。行會合天否。曾縱情否。自考未定於明師良友之中。互相訂證。失則攺之。是則更勉。行之既力。性水性光自然重復。而萬里危程。今日始到。是爲完人。七件既能。方曰玉光上乘弟子。庶不負上帝之心。本師言。有志者聽受戒規。選擇清修之子。便當立志。志在精勤。方始植得夙根。不畏霜雪之壓。覆志在堅確。方始成得品行。不爲利欲所搖惑。故曰有志。上文密證既已持循勿怠。全賴戒規以守本心。故本師又説。十戒弟子。當細心静聽。本師頒這十戒。可謂巨細兼該。就是禪門之菩薩戒。元門之天仙戒。亦不出此範圍。所以上文説。了性宗戒中。就教人明心。

 

一戒曰不殺微命。此戒要弟子發慈憫心。上帝慈悲度世。只在仁字中發出。所以物物必要度盡。方始愜我大願。本師示現十八身中。尙欲變形飛走。以度惡道。故畜生一道其報最慘。莫道他業重。任受刀砧之苦。弟子等見之。便當惻隱。動中惕然。悲涕思我前生。安知不曾墮此。而忍殺之乎。又當思。我今雖爲人。安知來世。不又墮此道。甯忍嚼而戀之乎。回思至此。當代爲哀求懺悔。冀彼復全覺性。至於微命尤人易忽。殊不知他也曉得避寒欣暖。躍草啣花。一種自憐自適景象。何常異人。只因有知無覺。有識無靈。所以自生自滅。一段覺靈。未曾悟得耳。爲弟子者當憐之。救之。方不負本師之戒。那有戲殺故殺之事乎。受戒者當深體戒言。不殺微命。若微命不殺。决無恣口腹而自奉者可知。

 

二戒曰不起淫意。此戒要弟子發潔白心。本師承帝恩開化度儒門而成正果。修至性以全道心。不是教弟子捨身出家而輕廢彝倫也。所以指一意字示人。然淫字亦要看得廣。不可拘在色欲上説。即如。廢當務而逐遊覽。是專淫蕩。棄常經而事奇藝。是專淫巧。疎上真而媚左道。是專淫祀。捐詩禮而躭豔曲。是專淫詞。故本師説戒至此條。要弟子守定真操。勿爲外好所役。方能鍊得此心潔白。如秋水一泓。汙濁盡去。故曰。不起淫意受戒。至淫意不起。决無漁美色而敗倫化者可知。

 

三戒曰不生諍念。此戒要弟子發忍辱心。諍者諫言之直也。雖君父之前。尙有諍臣諍子。然施於君父則可。若守真之壇。事關救濟。合於天足矣。何需於諍理符機會契於真足矣。何待於諍。况是非曲直。言下即明。必俟受諍始明。此中先已撓亂。烏能藉諍而感格乎。甚有明知其非。而故言其是。明洞其曲。而不言其曲。任其事往而私議。曰我已知其事之非。而假意順之者。恐言之以觸其怒也。明知其理之曲。而不面言其曲者。言非我責。奈何我獨饒舌也。本師所以指一念字。以抉人之隱。人若能去此念字。必也和其衷。以納人之言。大其識。以繩人之謬彼此同心。如水受月。事無過舉。理不妄牽。人盡合天。斯爲大道。故曰。不生諍念。受戒弟子。諍念不生。决無生謗誹而壞天化者可知。

 

四戒曰不盜一芥。此戒。要弟子發明净心。貪者盜之萌。欲者盜之漸。人身一落塵沙。纔離襁褓。貪欲之心頓生。養成驕慢。以爲舍此貪欲。便無以立身成家。故本師特揭個盜字警人。甚至富而貪貴。雞鳴喔喔。猶如昏夜之乞憐。貴而欲富。虎視耽耽。惟念脂膏之潤已。燒黄煉白空求不死之丹。翠繞珠圍幾見蘭枝之夢。迨至欲求真道。授受何從。所以不盜之戒。最難遵守。不盜尙難。况一芥乎。若以明净之心克之。則取與之界清。而盜源息矣。故曰不盜一芥。受戒弟子。一芥不盜。决無攫金於市廛者可知。

 

五戒曰不欺一愚。此戒。要弟子發真實心。小智小慧。最足損人道德。而播我之智慧。全將一欺字術人。以鳴其得意。殊不知愚有二種。有質厚而賢之愚。有質魯而拙之愚。賢而愚者不受欺。而愚者不知欺。豈非徒逞機鋒而不受。不知於彼何損。况愚忠愚孝。在聰明者。止可旁觀愚直愚誠。在椎魯者。易於入道。此戒犯者最多。只因不知欺人正自欺耳。故曰。不欺一愚。受戒弟子一愚不欺。决無喪天真以害教者可知。

 

六戒曰敦行盡力。此戒要弟子發報本心。至性所出。惟有良知良能。何謂良知。彝倫之外別。無可知。何謂良能。彝倫之外。更無當能知矣。能矣而不加功。盡力則景賢。學聖則古。稱先謂何。所以本師指箇敦行二字。爲入道之階。况净明宗旨。首重孝弟。故斗重孝弟。王垂法度。人壇之脈絡。實由於此。奈何弟子等。名浮於實。性滅於情。事親無養志之心。他日事君必僞。事兄無友愛之篤。平居待友必疎甚。有衣冠甲族。而醉柳眠花。學敗倫之蕩子。詩禮名家。而馬釣錢攤等。下賤之傭工。竟不知立身。一敗萬事瓦裂。豈不痛傷。第思若輩。豈不自有知。能以用惟用之不良。故至此耳。所以本師。要將行字去盡力。盡力在行上爲之。自然惟日不足。那得工夫去閒遊曠蕩。喪失天良乎。故曰敦行盡力。受戒弟子。盡力敦行。决無壞名節以傷化者可知。

 

七戒曰語言無妄

此戒要弟子發誠一心妄之一字埋沒了多少仙根道果
只因妄字認得太真故耳孰不有正緣當悟被那富室田園
孶孶罔倦營謀不已貪嗔濟之甚有侵人之產以方圓已產
占人之穴以爲已穴遂致陽訟陰號貲傾家疾莫不從妄而

生此外境之妄當戒也若内妄則馳情縱欲但知圖歡習惰
偷安不思精進妄冀長年而無玄功之修静妄干聖真而無
妙行之能積出片言而謂人必我從妄發於欺答一語而謂
人必我信妄流於蕩甚有對上真而無實矯詞飾行叅上帝
而不誠陽攝威儀心不存於經懺而内與外相違志不專於
幽明而聲與意俱倍如此而曰清修知大道者如是乎所以
言語出入最有關切天心之去留在乎誠僞人之誠者言必
寡人之僞者言必支是以善聽言者聽心善視人者視色若
弟子能受此戒立功必成以其能嘿而守也妙行必積以其
能簡而操也故曰語言無妄受戒弟子能不妄語言决無逞

舌辨而妄道者可知

 

八戒曰千魔不轉此戒要弟子發堅固
心魔從心起不是外來世人常謂道高一丈魔高十丈此浪
言耳非真實語若道高而召魔則古來得道者鮮矣何以龍
漢劫來得道者愈繁而避魔之書絕少可見云道高者道究
未高也世上妄稱道高者不一有嫺習歧法而顯神通圖私
利者道不高有煉外丹而服假氣者道不高有品行端方真
傳秘授不知時節强以與人者道不高有良緣際會大壇真
元䙝慢不珍者道不高召魔之由皆從此出若入壇之後妄
想有爲必受境魔入壇之後即冀天福必受病魔入壇之後
不立輔天大願逐隊隨班無上進之志者魔亦不來道亦不

見故本師以魔字堅弟子信心去弟子俗念所以不曰一而
曰千鍊金剛體者自能解之經云魔王退保可見魔非邪道
所以堅固正道也故曰千魔不轉受戒弟子雖千魔不轉决
無舍正道而外求者可知

 

九戒曰弘發願力此戒要弟子發
廣大心經云齋戒禮誦無願不成此爲初進道弟子而説也
蓋弟子初入大壇未知心性工夫當先以齋戒清其心禮誦
明其性以至淺之事開發其至深之功所以願在是功即在
是若加功既密便要將弘字擴充其廣大之心大士云弘誓
深如海若有志無願志爲虚設有願不弘願爲塵沙所以證
如來成大道者願必大大而浮又慮其易竭故曰深如海所

以大士辭佛身而作菩薩者度人之念億劫常存也我本師
誓願不憚塵穢腥濁隨處真光相接者以誓願弘深神通廣
大耳本師更不欲以一已之願度人而欲羣弟子皆當以本
師之願爲願故曰發弘誓願受戒弟子發弘誓願决無作自
了以成真者可知

 

十戒曰事聖不倦此戒要弟子發精進心
聖心無處不現聖光無在不燭所云事聖者非專指醮祝參
鸞之際也人當不聞不覩必宜嚴如在如臨之愼倦心之生
皆因平居失於戒愼故雜慮紛乘而自不覺惟能事聖者守
神於室則事聖可接聖光納氣於中則事聖可見聖心若疲
神傷炁則已之心光先已撓亂安能守天乙玄精而明我聖

日聖月故本師提出不倦二字而表精之根源丹基萬法未
有不先從事於精而可安身立命一身之中百骸九竅皆有
真精而精之主則在中田上田爲神廬精充則神光常湛下
田爲氣海精足則氣脈常流大月之源皆出於此本師故以
水月示人入道精喜静静則明精喜蓄蓄則清故曰清明在
躬志氣如神以清明之躬事聖天心和豫而至誠足感以勇
往之志立功則妙行皆圓矣故曰事聖不倦受戒弟子事聖
不倦决無面聖真而昏怠可知

 

十戒之後

本師復以偈言繫之曰

上乘惟一道捨此難成覺上乘工夫不過見性明心所
以本師以叅性宗透了箇性字十戒内皆藏一箇心字世間

萬法千門未嘗不具大道而獨我本師立將以心悟性一解
即超無上所以説捨了這易進易遵之道更有何處能尋覺
岸又云圓明自然路非由爲人作圓明二字即本師寶月二
字圓而不明不見大月之體明而不圓難澄金水之輝本師
教弟子入道之法不過斂光於精定志於一便是登雲捷徑
若簸弄靈光希通異法立願不堅喜入旁門者即與本師之
道殊矣所以自然之道貴乎無爲無爲之道方可有爲此志
此願要言下立發如參唯唯是也所以説斯道之源如是若
一萌歧退即父子之親師友之切其昇其墮誰能挾之故曰
非由爲人作又云人性至廣大性開成上仙本師嗟嘆人之

元性出於天而𢌿於人巍巍蕩蕩與元始之光明不異爲大
壇弟子即當養元始之光明以濟羣生充元始之光明以事
聖真放元始之光明以交神明總不外這性字性見心明三
彭六賊聞風宵遁故曰性開成上仙又何疑乎余自受督教
以來本師之教弟子玄詮真訓多矣似無煩余之再贅然天
心密邇不暢發本師之心恐愚迷弟子矯者無以化其正滯
者無以致其和故將本師之訓所説戒言條分縷晰如霧開
見日頃刻洞明庶幾後來英俊借此爲濟海之葦云爾(辛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