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內固外化__邵堯夫學說

內固外化__邵堯夫學說

道教征略

邵堯夫學說

101-107 

𝍍


 

邵堯夫學說

癸亥十二月

 

剛柔異質,和介殊性,老、孔之傳所以裂,莊、荀之蔽所以反。漢世黃老儒術並盛,道家雖不宗莊,而儒家實止祖荀。宋儒之超於漢儒者,以其不偏于方而能圓,不偏於動而能靜,此實遠源于莊周,而近同于漢之黃老家。顧乃沿韓愈之波排斥佛、老,不自知其入室而操戈也。所謂五子六先生者,當分二類,吾於《宋學論》中已著之。康節先生邵堯夫者,陳希夷之裔,黃老家之魁桀,與大程子氣象相近,而得于道家者尤多。不獨宋世所罕,自漢以降,黃老家不絕如線,(專宗莊而誕者不數。)一二魁桀,亦未有加邵氏之精者。後世誤沿宋儒之說,不探求《淮南鴻烈》諸書,因程、朱之故而盛推邵氏,幾以爲孔、孟之真,是欲尊之而反誣之,欲援之而反失其美也。今試擷其言及諸儒之評論,合而觀之,可以知吾言之非怪

矣。

 

康節之學,專在《皇極經世》;經世即紀年,以數推人事,即司馬遷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道家者流出於吏官,即以盈虚消長之理,推成敗興衰之事,特康節不探于史而溺於數,不能知古今之變,而徒以虚數推其大略,又凡事不以二分而以四分,故多陷於穿鑿。然其所謂觀物,則固道家御變之嫡傳也。其說不詳於《觀物篇》而詳於《擊壤集》諸詩,道家之術大略具見,可以續《淮南鴻烈》作太史書說。今羅列而貫串之。其大綱則曰:物理窺開後,人情照破時。窺照之術,則觀物。《內篇》曰:以今觀今,則謂之今,以後觀今,則今亦謂之古。以今觀古,則謂之古,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此即道家觀終始之說,莊周已言之矣。又曰:觀物者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聖人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反觀者不以我觀物,而以物觀物。《外篇》曰: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發而中節者也。不我物則能物物,詩曰:妄意動時難照物,俗情私處莫知人。又曰:自心觀物,何物能一?自物觀心,何心不均?又曰:愛惡不去,何由是非?愛惡既去,是非何爲?又曰:盡物之性,去己之情。又曰:諸事固不知,物亦難其拘,一歸於臆度,義失乎精粗。此皆莊周所謂虚而與之委蛇者也。又曰:易地而處,則無我也。此虚之通於恕也。此觀物之法,爲康節一生學術頭腦。故歐陽棐作《謚議》,專論此節,謂君以爲學者之患在於好惡先成於己,而挾其私智以求於道,則蔽於所好而不得其真。此本之見康節時聞自道立身本末之語也。又曰:必先詳事體,然後論人情。道家之觀物,本止觀勢也。又曰:著身靜處觀人事,放意閑中煉物情。去盡風波惟止水,世間何事不能平。又曰:與其行裏看,不如坐中觀。又《觀性吟)曰:千萬年之人,千萬年之事,於萬年之情,千萬年之理,惟學之所能坐而爛觀爾。此言持靜爲本也。又曰:居暗觀明,居靜觀動,居簡觀繁,居輕觀重。此十六字精簡無遺矣。能觀變則知幾,故詩曰:知幾心自閑。又曰:事貴照到底。其與章惇論牡丹花曰:洛人以見根撥而知花之高下者爲上,見枝葉而知者次之,見蓓蕾而知者下也。見根撥即《淮南》所謂見其始則知所終,見其生則知所歸也。

 

朱子言康節見一物便成四片,乾卦方中便知有個姤卦來,蓋緣他於起處推得來,至交接處看得分明,即謂是也。始生,即幾也。故詩曰:何以謂之幾?天根理極微。今年初盡處,明日未來時。知幾,即知天也。故詩曰:窺牖知天乃常是,不窺牖見是知天。投吳走越覓青天,殊不知天在眼

前。又曰:會向人間別看天。看天者,看天人之際也。莫之爲而爲者,天也。有爲之,則人也。太史遷所指即此也。故曰:人力盡兮天數至。又曰:事既不同時又異,也由天道也由人。又曰:天人相與外,大率是虚名。所謂天者,亦於人見之而已。故詩曰:事體極時觀道妙,人情盡處見天機。又曰:天聽寂無聲,都只在人心。又曰:天豈不遠人之情,知盡人情天豈異。叉曰:天道遠,人道邇。盡人情,合天理。天人相去不相遠,只在人心人不知。又曰:誰云萬事廣,豈出人情間。又曰:千人萬人心,一人之心是。又曰:知幾都在盡人情。蓋所謂幾與天者,止是自然之勢。故詩曰:天意無他止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又曰:天意甚分明,人多不肯行。鶯花春乍暖,風月雨初睛。又曰:久旱望雨,久雨思晴,天之常道,人之常情。又曰:天人之際豈容針,至理何煩遠去尋。凶焰熾時焚更烈,恩波流處浸還深。長征戍卒思歸意,久旱蒼生望雨心。禍福轉來如反掌,可能中夜不沈吟。所謂天者,不過《孟子》所謂莫之爲而爲者也。《易)所謂往來,《老子》所謂倚伏,則其著也。故詩曰:天生天殺何時盡,人是人非都未休。又曰:人言垂釣辨浮沉,辨著浮沉用意深。又曰:否泰悟來知進退,乾坤見了識親疏。又曰:事體一番新,才新却又陳。又曰:却知花爛熳,便是葉離披。此皆言往來倚伏也。往來倚伏,所謂勢與幾者,皆生於時。因其自然則是,加人力焉則非,故貴知時,戒己甚。故詩曰:時來由自己,勢去屬他人。又曰:當時深可愛,過後不堪看。夏去休言暑,冬來始講寒。人能知此理,懮患自難幹。又曰:止堪初看望,不可久延留。又曰:事過面前難改移。又曰:事上偷閑始得閒,我身長在不忙間。又曰:天加一倍寒,我添一重被。不出既往言,不爲已甚事。又曰:時行與時止,人力莫經營。皆言因時也。又曰:以少爲多,以無爲有,力外周旋,不能長久。又曰:事到強爲須涉迹。又曰:以至立殊功,無非借巨勢。適會在其間,慎勿強生事。又曰:量力動時無悔吝。又曰:量力而動,力盡而止。又曰:半醉光陰人莫知。又曰: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又曰:平生不作皺眉事。又曰:爽口物多須作疾,快心事過必無殃。又曰:爽口之物少茹,爽心之行少慮,爽意之言少語,爽身之事少做。此即賀子翼《快甚篇》之意。道家能不執於一端也。其子伯溫記其逞言,有云:爲善亦須量力,若不量力,雖善亦不當爲。其詩亦曰:善人無使倦,倦則不能久。亦此意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淮南·詮言》曰:動之爲,不益則損,不成則毀,不利則病。皆險也。又曰:尚無禍不尚有福,欲福先無禍。此皆道家精義也。故其詩曰:天下居常害多於利,亂多於治,懮多於喜,惟知幾甚難,而加力易謬,故莫如無爲。故詩曰:有客無知,惟知自守。自守無他,惟求寡咎。又曰:有客無知,惟知不爲。不爲無他,惟求不欺。

 

又曰:無疾之安,無災之福,舉天下人不爲之足C又曰:不行何趙趣,勿藥何限

眩。又曰:平居慎勿恃無傷,與其病後能求藥,孰若病前能自防。又曰:用藥加

交兵,兵交豈有寧。求安安未得,去病病還生。又曰:因饑得飽飽還病,爲病求

安安未真。此真探朋於往復者矣。無爲者,非果不爲也,乃慎爲也。故日

自非

妄動,烏用多愁。又曰:輕得易失,多謀少成。又日

:好勝多辱,過求多優。又

曰:多事招優,多疑招悶。又曰:爭先路徑機關惡,退後語言滋味長。又曰:萬

事莫於疑處動。此肌《金人銘》祈謂傭眾之不可先而後之,

《說苑》所謂智莫大

于闕疑知止也。能退能複而無疑,則可以爲矣。故曰:事貴丁甯,事莫因循。又

曰:未來身上休思念,已人手中須指揮。又曰:恥把精神窟作弄,肯將才力妄施

爲。懼爲之妄耳,豈不爲哉?

《觀棋絕甸》曰:未去交爭意,難忘熙臼心。一條

無敵路,徹了莫人尋。未去交爭意,難忘黑自情。一條平穩路,痛借莫人行。其

無敵者平穩也。又曰:在未定之時,當難處之地。方事之危疑,見人之措置。此

肌《莊子》所謂不得已而後起也。又曰:釣水誤持生殺柄,著棋間動戰爭心。又

曰:施爲欲似於鈞弩。又曰:欲爲天下屠龍手。又《自述)曰:陸海臥龍收爪甲,

遼天老鶴殿毛衣。彼豈不欲爲哉,然而縮手不爲,極自幸其安樂。詩日;能斟時

事高抬手,善酌人情路撥頭。又伯溫記其常誦陳希夷語曰:落便宜處得便宜。此

則所謂打乖者矣。康節有

《打乖吟》,放伊卅言伯淳嘗戲以亂泄之奸雄。打乖之

酪,狡巧而廢義,道家未流多然,而康節則不爾。其詩曰:小機小數肯輕爲。又

曰:知人失後卻成害,蹺事過時還不醇。又曰:善事義當爲。又曰:可必人間惟

善事。又日

:待物莫如誠c夫彼探觀物變者,豈但委蛇於兩端之間而中無所主哉。

道家者流皆多言內,康節詩亦曰:內若能守,外自不受。內若無守,外何能久。

《外篇》壓人必內重則外輕。此肌《莊子》所謂外化而內不化也。莊自言有宗,

邵則標先天之名。其詩曰:人間萬靡苦磨待,叢入枯榮利害機。只有一般無對處,

都加天地未分時C又日

:春秋冬夏能無累,雪月風光都一連。又曰:胸中長有四

時花。此其階恃以曆變而不變。荷非然者,則觀變而隨變,亦何以爲道哉。其詩

有雲:非有非無是祖鄉。或疑其近釋氏,然康節時傾非禪學,其詩雲:自有吾儒

@

.邵堯夫學說

85

_

@

-

樂,人多不肯雁。以禪爲樂事,又起一重塵。又《答諸公不語禪》雲:浩浩長空

走廿輪,何煩苦苦辨根塵。清觀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腮人。又日

:先能了盡

他間事,然後方言出t!t間。又《學佛吟》曰:飽食豐衣不易過,廿長時節奈愁何。

求名少廿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妄欲斷緣緣愈重,微求去病病還多。長江一

片常如練,幸自無風又起波。此尤中逃空之熬,可知其非禪矣。其詩又曰:隱凡

功夫大。又曰:虚室清憐都是臼,靈台瑩靜別生光。觀風禦寇心方醉,對鏡預悄

I

坐正忘。此皆莊周所言也。又曰:沈珠於探洲,養自己天地。又狀絕對之樂曰:

I

得自苦時終人苦,來從哀處卒歸哀。既非哀苦中間得,此樂直從天上來。非有實

得,烏能道此?又其詩曰:泥空終是著,齊物到頭爭。非有實得,曷敢爲此言乎。

惜乎其於道家未流之熬亦未能免。盛稱張良之出處,沿用阮籍劄樂豈爲吾曹設之

言,不免於偏謬耳。自來直言其爲道家者惟張皋文。

《觀物外篇》有雲:陽能見

而陰不能見,陽性有而臥性無。陽有所不遇,而陰無祈不遍。陽有去而陰常居。

又日

:火以月爲本,體爲末,故動。水以體爲本,用爲末,故靜。天本月,地本

體。皋文論之曰:先陰而後陽,舍奇而用偶,爲老氏之徒無惑也。此論甚諦。然

此數語實精,雖止一偏,實聖道之所有,不得排爲異端,後他儒者正坐多不朋此

耳。伯溫又記其生時靈異,謂輪回鬼神之說有可信者。康節知而不言,親爲伯溫

雲。又記其語,以《老子》爲知《易》之體,以《孟子》爲知《易》之用。論文

中子謂佛爲西方聖人,不以爲過。於佛、老之學,日未嘗言,傭之而不言也。

《四庫提要》疑此諸語非真,不知其詩固朋言善設惟周、孔,能齊是老、莊,固兼

宗二流矣ct!t儒者于邵氏毀譽參半。譽者朋道一流,毀者伊丿II一流,毀譽皆有

所見。朋道嘗試用其數,而伊丿ii自謂同居三十餘年,未嘗一字及數。朋道稱爲振

古豪傑,內聖外王之道。伊)II則謂爲不恭,如空中樓閣。又謂其臨終只是諧謔,

以聖人觀之亦未是。其臨終告伊丿ii則曰:面前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著身處,

況能使人行也。又曰:你道生荽樹上生,亦只得依你說。蓋伊丿I近荀,與之異道,

故籃之也。伯溫亦雲:宗丞爲人情和,侍講爲人嚴蛂。每康節議論宗丞,心相契,

若無所問。侍講則時有往復。此實錄也。楊龜山稱其論古今治亂成敗之變,若合

(增補全

)

·類聚叢刊

·道教征略外十

四種

86

_

符節。謝上蔡則曰:是豪才,在風塵時節便是偏霸手段。又曰:堯夫見得天地萬

物進退消長之理,便敢做大,於下學上達底事,更不施功。楊近朋道,謝近伊卅,

故其言如此。朱子頗偏于伊叫一派,然能見邵之長,故其言曰:康節爲人,極會

處置事,爲他神閒氣定,不動聲色,靜極了,看得天下事理精朋。又曰:康節本

是要出來有爲底人,然又不肯探犯手做凡事。直待可做處,方試爲之。才覺難,

便拽身退,正張子房之謊。此皆平允。若其謂程、邵之學不同,而程之尊邵,以

其不雜異端,則蔽論矣。葉水心全爲荀徒,知動而不知靜,故額祗康節,斥爲山

人穩士玩世之流,此則一傭之見,不足論也。夫其閒靜豪傑,能知威敗治亂進退

消長,正道家之長。而架空不恭,無下學功,不肯犯手,則又正道家之短也。上

蔡朱子之論,尤有可探長思者。伯邕記希夷爲唐長興中進士,滸四方,有大志,

穩武當山。詩雲:他年南面去,記得此山名。常乘臼鏢,從惡少年數百,欲人汴

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鏢壓天下於是定矣。遂人華山爲道士。康節實傳

其道。伯溫親承父訓,祈記自不得誣希夷之志。南面入汴州,即上蔡所謂俏霸氣。

朱子所謂要有爲者也。凡亂他商入,大都負其畸才,不得自展,能以道自禦,斯

其異于荀流之嗚效希時,急功近利。康節詩曰:伎箭千般有,優愁一點無。此道

家之所以最爲高者歟。康節之徒多傳數學,然亦或得其探。宋人亦有知其爲道家

者,

《困學紀l階曰:張文饒行鹹日,處心不可著,著則偏;作事不可盡,盡則

窮。先天之學,止此二語。愚謂邵子詩夏去休言暑,冬來始講寒,則心不著矣。

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則事不盡矣。袁蒙齋甫《檔祝子涇粉序》曰:

康節《觀物篇》,其學自老氏乎?致虚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斯道

也,豈獨老氏?

《易系辟》曰:設卦觀象,物皆象也。又曰:聖見天下之動而觀

其會通,物皆動也。老氏守靜觀複,乃動也。

《易》觀其動,乃靜也。何動非靜,

何靜非動。桉張\袁之語,皆得康節之真。而張、祝二入之傳邵學,乃專以數推,

蓋舍本而逐未矣,然亦康節啟之也。

乙丑十二月十七日樸記。

康節日

;人之所學,本學人事。人事不修,無學何異。此可謂知學之範圍矣。

©

·邵堯夫學說

87

©

_

(增補全本)

·類聚叢刊

·道教征略外十四種

88

又語鄭央曰:山川、風俗\人情\物理有益吾學者,必取諸。語秦階曰:道滿天

下,何物不有?豈容人關鍵耶。此亦可謂廣大也。顧其爲學,乃務求形上之原理,

而不能詳形下之變。好探求而不知廣取,好演繹而不知歸納,遂穿鑿而不通。蓋

其祈重專在物質之理,若西方古代之自然哲學,於人事肝吏反賂焉。標先天而忽

後天,此其所以敗也。又嘗言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

論學之旨本如是,然其言物理則十之九皆罹通者也。朱子日

:康節說形而上者不

能出《莊》

《老》,形而下者則盡之矣。此論吾不憑也。

_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