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王輔嗣易注論媲說

王輔嗣易注論媲說

第二集經集第四十五卷__易學緖言(卷一)

王輔嗣易注論

與猶堂全書

丁若鏞

37-41五頁

不言象而像自出

此比也

一說媲

當放屁也行

劉咸炘三虚引《紀氏筆記》中說:

鬼神之於享物,不取其質,而取其氣臭。

故鬼飲酒以鼻。

周易道鬼說神

不清不楚剛好

象像也

準誰能看得見聽得清

若太逼真了

恐怕大家跑光光

還是用鼻子嗅吧嘿

[禼入契入氣入]



王輔嗣易注

目次

王輔嗣易注

第一論字詁

第二論句絶
第三論句訓

第四論玄談

 

王輔嗣易注

王氏之易。不唯卦象全缺。竝與字句詁訓。絶無可攷。

訓柅曰柅者制動之主。

訓杞曰杞者生於肥地。

訓莧陸曰莧陸柔脆之草。

自有箋注以來。無此孟浪。

今搜取其字詁句訓。以著其得失焉。//

看來是要大批特批一番

皮繃緊點

 

王輔嗣易注

王氏之易。不唯卦象全缺。竝與字句詁訓。絶無可攷。

訓柅曰柅者制動之主。

訓杞曰杞者生於肥地。

訓莧陸曰莧陸柔脆之草。

自有箋注以來。無此孟浪。

今搜取其字詁句訓。以著其得失焉。//

看來是要大批特批一番

皮繃緊點

 

第一論字詁

幾辭也 (屯君子幾) 。毒猶役也 (師之彖) 。茹相牽引之貌 (泰初九) 。尙猶配也 (泰九二) 。安辭也 (同人九三安行也。猶言何行。) 。匪其旁 (大有九四彭旁也) 。鳴者聲名聞之謂也 (謙六二) 。盍合也。簪疾也 (豫九四朋合疾) 。甲者創制之令也 (蠱之彖) 。噬齧也。嗑合也 (噬嗑彖) 。挍者以木絞挍者也 (噬嗑初九) 。蔑猶削也 (剝初六) 。方事也 (復后不省方) 。頻頻蹙之貌 (復六三)

短命鬼

又娶妻

哪有那閒工夫

一個字一個字證著來

能畫出個符樣已經不簡單了

二仨就翹辮子了

你還能苛責他什麼

Δ

評曰義有不明。輒云語辭。此王氏之大病也。盍簪之訓合疾。省方之訓視事。亦奇語也。頻者蹙也。訓之爲貌亦謬。

與猶皆也。(物與無妄)閑閡也。衛護也。(大畜九三)何辭也。(大畜何天之衢)朶頤者嚼也。(頤初九)養下曰顚。(孔云顚倒也)拂違也。經猶義也。(頤六三)稊者楊之秀也。(大過九二)習便習之。(坎之彖)習坎者。習爲險難之事。(坎初六)枕者。枕枝而不安之謂。(坎六三)祗辭也。(坎九五)錯然者。警愼之貌。(離初九)

否臧。否之否。(遯九四)朋黨也。(損十朋之龜)帝者生物之主。(益六二)忌禁也。(夬居德則忌)頄面權也。(大壯九三)莧陸。草之柔脆者。(夬九五)羸豕。牝豕也。孚猶務躁也。(姤初六)杞之爲物。生於肥地者也。包瓜爲物。繫而不食者也。(姤九五包讀作匏)假至也。(萃之彖)禴。殷春祭名。(萃六二)相猶助也。(井勞民勸相)洌潔也。(井九五)幕猶覆也。(井上六)

凝者。嚴整之貌。(鼎大象)渥。沾濡之貌。(鼎九四)虩虩。恐懼之貌。(震之彖)億辭也。貝資

第二集經集第四十五卷○易學緖言 第 574L

貨糧用之屬。(震六二)懼蘇蘇。(震六三孔云蘇蘇畏懼貌)懼而索索。(震上六孔云索索不安貌)限身之中也。夤脊之肉也。(艮九三)陸高之頂也。(漸九三)旬均也。(豐初九)沛幡幔。所以御盛光也。沬。微昧之明也。(豐九三)爲斯賤之役。(旅初六斯其所取災)懷來也。(旅六二)

頻頻蹙。(巽九三)三品。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庖。(巽六四)申命令謂之庚。(巽九五)麗猶連也。(兌大象)商商量裁制之謂也。介隔也。(兌九四)机承物者也。(渙九二)逖遠也。(渙上九)虞猶專也。(中孚初九)攣如者。繫其信之辭。(中孚九五)翰高飛也。飛音者。音飛而實不從。(中孚上九)茀首飾也。(旣濟六二)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旣濟六四)

 案此諸詁。悉失本旨。其或不失者。出於九家。深於源委者。覽之自明。今不能逐一評議也。

 

第二論句絶

乾九三。夕惕若厲。(王云夕惕猶若厲。)坤利牝馬之貞。()後得主利。(孔疏主利爲句。)六二直方大。(孔疏云直方又大。)蒙六三見金夫。(王云見剛夫。)訟有孚窒惕。(王云有信塞懼者。得其中吉。)訟九四復卽命渝。(王云變前之命。〇孔云倒經渝字在命上。故云變前之命。)小畜六四。血去惕出。(王云血去懼除。)小畜上九尙德載。()婦貞厲。()泰初九以其彙。(孔云以其彙。)泰九二包荒用馮河。(王云包含荒穢。受納馮河。)不遐遺。(王云用心弘大。無所遐棄。)朋亡。(王云無私無偏。故曰朋亡。)豫上六冥豫成。()

 評曰孔子曰雖危無咎。則若厲爲句。非也。蹇解之利西南。不可異解。則主利爲句。非也。霜方章囊。與之叶韻。則直方大爲句。非也。勿用有躬。與之叶韻。則見金夫爲句。非也。唯尙德載爲句。比載婦爲長。

隨六三隨有求得。()剝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王云正削而凶來。)上九無妄行。(王云不可行)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頤六二拂經于丘。()頤征凶。()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王云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離明兩。()作離。(孔云兩明乃作離。)

 評曰孔子以足蔑爲滅下。則蔑貞凶。非也。大有曰其德剛健而文明。大畜曰其德剛上而尙賢。句法正同。則輝光日新。當爲句也。水洊至。明兩作。句法正同。亦不可殊觀也。

咸上六咸其輔頰舌。()恒六五恒其德貞。(王云用心專貞)晉初六罔孚。()裕無咎。

第二集經集第四十五卷○易學緖言 第 575H

(王云罔孚)明夷六二用拯馬壯吉。(王云可用拯馬而壯吉。〇孔云用馬以自拯濟。而獲其壯吉。)益六三益之。()萃初六若號。()一握爲笑。()鼎九三方雨虧悔。(王云方雨則悔虧。)

 評曰恒其德貞。不可解也。若論幹事之占。婦人吉。夫子凶也。用拯之義。如王之說。則人拯馬也。如孔之說則馬拯人也。孔義爲長。當以用拯爲句。

 

第三論句訓

不易乎世。不爲世俗所移易也。(乾初九)丈人嚴莊之稱。(師之彖)失律而臧。何異於否。失令有功。法所不赦。(師初六言臧否皆凶。)行師之法欲右。背高故左次之。(師在高險之左。)禽逆來趣己則舍之。(比九五)疇麗禍。(否九四)指撝皆謙。(謙六四)睢盱而豫。(豫六三)王用通于西山。(隨上六用兵通于西山險難之處。)觀盥而不觀薦。(孔子曰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衆陰騈頭相次。似貫魚。(剝六五)

 評曰否臧皆凶。猶之可也。指撝皆謙。不亦謬乎。公用享王用享。不唯易詞屢見。春秋傳亦有解說。用兵通山之說。非陋儒之口氣乎。

輿雖遇閑而故衛。(大畜九三閑閡也。)豕井橫猾。難制之物。能豶其牙。(大畜六五豶除也。)酒食至約。納此至約。自進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薦之於宗廟。(坎六四)能喪壯于易。(易去聲)不于險難。(大壯六五。喪羊于易。)喪牛于易。不在於難。(旅上九)進而不息。故雖冥猶升。(升上六。孔云進而不已。)鼎覆則趾倒。(鼎初六)少女而與長男爲耦。非敵之謂。是娣從之義也。(歸妹初九)逖遠也。散其憂傷。遠出者也。(渙上九)

 評曰升鼎二句之外。都是誤訓。不能悉辨。

 

第四論玄談

乾之彖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爲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〇坤六三云有事則從。不敢爲首。故曰或從王事。〇師六五云柔不犯。物犯而後應。往必得直。故田有禽也。〇比之彖云無者求有。有者不求。火有其炎。寒者附之。故已苟安焉。則不寧方來矣。

大有六五云夫不私於物。物亦公焉。不疑於物。物亦誠焉。旣公且信。何難

第二集經集第四十五卷○易學緖言 第 575L

何備。不言而敎行。〇謙上六云飮食必有訟。訟必有衆起。未有居衆人之所惡而爲動者所害。處不競之地而爲爭者所奪。〇豫九四云夫不信於物。物亦疑焉。〇賁六五云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

剝之彖云強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旣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尙也。〇復之彖云天地以本爲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爲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

冬至陰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故爲復則至於寂然大靜。先王則天地而行者也。動復則靜。行復則止。事復則無事也。〇大畜之彖云凡物旣厭而退者弱也。旣榮而隕者薄也。〇晉之象。自昭明德。周氏等以爲自照己身。老子曰自知者明。用明以自照。〇晉六五柔得尊位。陰爲明主。能不用察。不代下任也。〇晉上九云失夫道化無爲之事。必須攻伐然後服邑。用斯爲正。亦以賤矣。

明夷之象云藏明於內。乃得明也。顯明於外。巧所辟也。〇損之彖云自然之質。各定其分。短者不爲不足。長者不爲有餘。損益將何加焉。(孔疏引鳧足鶴脛)〇睽上九云恢詭譎怪。道將爲一。未至於治。先見殊怪。見鬼盈車。吁可怪也。孔云莊子齊物論曰擧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爲一。郭象注云夫莛橫而楹縱。厲醜而西施好。形雖萬殊。而性本得同。故曰道通爲一也。〇艮之彖云背者無見之物也。無見則自然靜止。靜止而無見。則不獲其身矣。(孔云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也。)

 論曰老子之道。以虛無爲萬有之本。以寂靜爲羣動之根。行之以慈儉。守之以不爲。人先其道也。內明而外晦。內剛而外柔。物各付物。不與之爭。不言而喩。不動而化。以有身爲吾身之大累。以無爲爲御物之大權。不強愎以蹈機。處卑弱以存身。玄虛沖漠。塵秕禮樂。以自葆其玄玄之門。此老氏之術也。以之謀一己之利害。誠爲至道。乃若爲天下國家者。

第二集經集第四十五卷○易學緖言 第 576H

所不可與議也。王弼之學。深於老氏。其注易經。一字一句。咸以其所謂玄虛沖漠之旨。擩之染之。使三聖人御世經國之精義大法。淪之於異端之流。豈不惜哉。尙記我 正宗大王親撰五子。手圈義例曰。聖人不作。異端日滋。及至有宋。斯道大闡。而猶有聽瑩之歎。游酢以禪解論語。呂居仁以禪解大學。蘇軾以禪辭(一作解)易。王安石張九成以禪解五經。喙喙羣鳴。近理而亂眞。嗚呼。天下之禍。未有甚於以外敎而解聖經。此 聖人之憂也。吾道之載。無出於六藝。六藝之品。莫尊於周易。乃其旨沕合於老子。則老子者吾師也。老子而吾師也。則子思孟子。皆下此一等者。而復有吾道哉。王弼、韓康伯以老子解易經。周氏褚氏張氏莊氏之等。以釋敎解易注。於是魏晉齊梁之人。演老爲佛。乃於天竺所來四十二章之外。僞撰楞嚴、華嚴、法華、般若之等。淸淨本然。遂爲吾人之性體。流波浩漫。以至唐季。陳摶穆脩李才之等。以丹家秘訣。爲道學宗旨。下逮有宋。上承希夷之餘緖。下襲禪和之妙論。遂使游楊諸子。不免陷溺之咎。朱子於中庸大學或問之答。說之詳矣。苟泝其源。豈非王弼之易爲之禍首耶。卦變爻變之滅。交易變易之亡。互體伏體反對牉合之抹摋無跡。都係汗漫。唯其援左道以亂聖經。爲千古罔赦之案。不可原也。嗚呼。余生 先大王之世。方太陽中天。燐爝屛伏。若能力贊 鴻猷。光恢大業。取十三經注疏。黜王弼易注。別取李鼎祚集解。以爲易注。召集博雅之儒。令撰義疏。以補其缺。豈非聖王之大勳哉。時而失之。何嗟及矣。此余未瞑之恨也。

 王弼雖不用卦變。至賁卦之註。忽用推移之法曰坤之上六。來居二位。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孔疏謂本泰卦則眞實無妄之義。非私意之所能滅也。(詳下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