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易鏡凡例易例

易鏡凡例

25-30

一易鏡要旨

聖人知天地人本一氣所貫通先天至善渾全

何憂何患後天善不善殊憂患乃起非順性命

奚由免之乃探原於圖書太極得五中歸一之

旨地二之心納乾一之性一六智二七禮三八

仁四九義五十信倫敘即由此失五行立命五

德爲性五倫爲道與教萬古不磨之鏡以開此

卦所由畫與重彖爻十翼所由作也隱怪者無

足論即凡天文地理卜筮算數律呂陣圖皆枝

葉耳舍其本而未是圖無乃慎乎是註發明四

聖救世深心餘概無取//



一取象根據

朱子曰惟先見象的當下落方說得理不然事

無實證虚理易差此誠確論象失自漢後之求

者如虞仲翔來瞿塘諸家類取飛伏納甲假借

古字諸說參互以求合強經就我終不自然不

知取象根據不出兩儀四象卦畫各爻之間取

象由說卦來庶不落前人求象窠臼//

 

一講易徵事

易之取象具衆理販萬事細尋微意所在乃得

圓光若舉事以徵之無論牽強求合象義難明

即吻合亦挂漏則諸家徵事之說可按也是書

概不徵引以存潔淨精微之真//

 

一漢宋註易

經賴漢儒傳宋儒明厥功偉矣惟易不然鏡與

象失自漢易遂不明固宜傳派棼如不爲元渺

災祥即爲黄老至宋並象不求直是暗中撲影

以後說愈多易愈晦奚取焉惜後人不學無由

至古人未至之境通如矮人觀場莫辨是非不

爲漢蔽即受宋蒙訛以傳訛遂成千古不解之

大惑先儒有靈在天得無隱憾耶余好讀漢宋

請賢遺書獲益多疑亦不少竊念道爲公器是

非有真於易隨觸以正其訛舊有句云學無漢

宋惟求是並非好指摘也不受古人欺欺後人

前後賢應共鑑之//

 

一註易異同

易賅萬端而確有一是註惟折衷四聖無苟同

見無立異心自河洛至十翼求真命脈一綫穿

成不使有毫髮紊將二千餘年所失之鏡與象

一洗出之敬質四聖而俟將來不辨異同免滋

聚訟//

 

一註關學識

易道無窮學識有限以有限索無窮不及勢也

即此二十餘年以自衡後十年之識力較前十

年差強近兩年識力又較前二十年差強故是

註數易稿而未敢遽定今氣漸衰學不加進粗

訂成帙願就有道者正焉////

 

易鏡易例


曰體分陰分陽乾得純陽坤得純陰六子各得

一體重爲六十四卦又各具一體也

 

曰象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也推之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其取象之妙微會之各有真也

 

曰材剛柔之謂材六十四卦各有所取

 

曰德乾健坤順餘卦可類推

 

曰時盈虚消長之差三百八十四爻各有所值

 

曰位六畫卦初二地位三四人位五上天位三

畫卦初地位二人位三天位爻位五爲君四爲

近君大臣三次之二爲正應之遠臣初與上無

位非無陰陽之位無臣位也其初與上爲卦主

者位又獨重

 

曰中爻中惟二與五合之故卦以中爲最重

 

曰正爻中以陽乘陽以陰乘陰爲正陽乘陰雖

失正尚不至凶陰乘陽爲大不正

 

曰承以下承上曰承初承二下可遞推以剛承

柔以柔承剛皆吉剛承剛多悔柔承柔非吝即

 

曰乘以上乘下曰乘以剛乘柔以柔乘剛皆吉

以剛乘剛以柔乘柔非悔即吝

 

曰比彼此相近爲比剛比柔柔比剛皆吉柔比

柔非吝則凶剛比剛則悔

 

曰應內外相援爲應初應四二應五三應上內

柔外剛內剛外柔皆應也若內外皆剛皆柔者

爲無應

 

曰變陽交陰隨生而變不動則不變

 

曰化陰交陽合同而化不靜則不化

 

曰包卦六十四卦除乾坤互包外餘卦中四畫

皆包二卦所謂非中爻不備者此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