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鏡凡例
25-30
一易鏡要旨
聖人知天地人本一氣所貫通先天至善渾全
何憂何患後天善不善殊憂患乃起非順性命
奚由免之乃探原於圖書太極得五中歸一之
旨地二之心納乾一之性一六智二七禮三八
仁四九義五十信倫敘即由此失五行立命五
德爲性五倫爲道與教萬古不磨之鏡以開此
卦所由畫與重彖爻十翼所由作也隱怪者無
足論即凡天文地理卜筮算數律呂陣圖皆枝
葉耳舍其本而未是圖無乃慎乎是註發明四
聖救世深心餘概無取//
一取象根據
朱子曰惟先見象的當下落方說得理不然事
無實證虚理易差此誠確論象失自漢後之求
者如虞仲翔來瞿塘諸家類取飛伏納甲假借
古字諸說參互以求合強經就我終不自然不
知取象根據不出兩儀四象卦畫各爻之間取
象由說卦來庶不落前人求象窠臼//
一講易徵事
易之取象具衆理販萬事細尋微意所在乃得
圓光若舉事以徵之無論牽強求合象義難明
即吻合亦挂漏則諸家徵事之說可按也是書
概不徵引以存潔淨精微之真//
一漢宋註易
經賴漢儒傳宋儒明厥功偉矣惟易不然鏡與
象失自漢易遂不明固宜傳派棼如不爲元渺
災祥即爲黄老至宋並象不求直是暗中撲影
以後說愈多易愈晦奚取焉惜後人不學無由
至古人未至之境通如矮人觀場莫辨是非不
爲漢蔽即受宋蒙訛以傳訛遂成千古不解之
大惑先儒有靈在天得無隱憾耶余好讀漢宋
請賢遺書獲益多疑亦不少竊念道爲公器是
非有真於易隨觸以正其訛舊有句云學無漢
宋惟求是並非好指摘也不受古人欺欺後人
前後賢應共鑑之//
一註易異同
易賅萬端而確有一是註惟折衷四聖無苟同
見無立異心自河洛至十翼求真命脈一綫穿
成不使有毫髮紊將二千餘年所失之鏡與象
一洗出之敬質四聖而俟將來不辨異同免滋
聚訟//
一註關學識
易道無窮學識有限以有限索無窮不及勢也
即此二十餘年以自衡後十年之識力較前十
年差強近兩年識力又較前二十年差強故是
註數易稿而未敢遽定今氣漸衰學不加進粗
訂成帙願就有道者正焉////
易鏡易例
一
曰體分陰分陽乾得純陽坤得純陰六子各得
一體重爲六十四卦又各具一體也
一
曰象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也推之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其取象之妙微會之各有真也
一
曰材剛柔之謂材六十四卦各有所取
一
曰德乾健坤順餘卦可類推
一
曰時盈虚消長之差三百八十四爻各有所值
也
一
曰位六畫卦初二地位三四人位五上天位三
畫卦初地位二人位三天位爻位五爲君四爲
近君大臣三次之二爲正應之遠臣初與上無
位非無陰陽之位無臣位也其初與上爲卦主
者位又獨重
一
曰中爻中惟二與五合之故卦以中爲最重
一
曰正爻中以陽乘陽以陰乘陰爲正陽乘陰雖
失正尚不至凶陰乘陽爲大不正
一
曰承以下承上曰承初承二下可遞推以剛承
柔以柔承剛皆吉剛承剛多悔柔承柔非吝即
凶
一
曰乘以上乘下曰乘以剛乘柔以柔乘剛皆吉
以剛乘剛以柔乘柔非悔即吝
一
曰比彼此相近爲比剛比柔柔比剛皆吉柔比
柔非吝則凶剛比剛則悔
一
曰應內外相援爲應初應四二應五三應上內
柔外剛內剛外柔皆應也若內外皆剛皆柔者
爲無應
一
曰變陽交陰隨生而變不動則不變
一
曰化陰交陽合同而化不靜則不化
一
曰包卦六十四卦除乾坤互包外餘卦中四畫
皆包二卦所謂非中爻不備者此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