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倪元坦畬香註
【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Δ
有物混成無狀無象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此真常
也可道則可以踐行可名則可以稱指有所可即
有所不可安得爲常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Δ
無名者道之體天地由此而生故謂之始有名者
道之用萬物由此而生故謂之母以上二節言道
之體用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Δ
道非有非無而體道者即從觀有觀無求其覺悟
故於眾有之中而知其常無將以觀其妙也於至
無之中而知其常有將以觀其徼也然必先觀有
而知其無然後能觀無而知其有徼竅通物所出
之孔竅也老子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莊
子云老聃建之以常無有又云覩有者昔之君子
覩無者天地之友又云因其有而有之則萬物莫
不有因其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故知當以常
無常有爲句舊註皆以欲字爲句焦弱侯云老子
又言常無欲可名於小據此以讀本節欲字爲句
可也殊不知老子但言常無欲乃以常有欲連讀
則與經旨悖矣蓋常則無欲欲則不常有欲則不
元不妙熟讀老莊方知舊說之謬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
Δ
兩者有與無也有無一也故謂之同既出而後異
其名然觀有而知其無觀無而知其有未嘗不同
故謂之元元者幽昧不可測之意舊註以同出而
異名爲句謬
[]
元之又元眾妙之門
Δ
有無竝觀元而妙矣至於絕有無之名雖元妙之
迹湛然寂然元之又元眾妙所從出也莊子曰有
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
未始有無也者此即所謂元之又元也以上三節
示人以入道之門觀有而知其無觀無而知其有
尤爲工夫喫緊處此章舊註支離不可從參註中
與舊說不同者甚多皆細按經旨確有証據非憶
度也
右第一章
【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
已
Δ
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知此爲美則彼爲惡
矣知此爲善則彼爲不善矣惟二者皆泯於無不
知美者之爲美善者之爲善則亦無惡無不善也
[]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
和前後相隨
Δ
物之有無事之難易形之長短勢之高下音之闢
翕聲之清濁位之前後兩相對待美惡善不善之
相因亦猶是也
〇和(去聲)
[]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
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Δ
聖人泯其美善之迹事出於無爲教出於不言因
物付物使之各足故於萬物之作爲生成皆順其
自然而我無與焉
[]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Δ
夫惟冥於真美渾於真善故不居其功葢有居則
必有去既無所居又何所去哉
右第二章
【第三章】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
可欲使心不亂
Δ
聖人未嘗不用賢也特不尚之耳未嘗棄難得之
貨也特不貴之耳皆不見其可欲則心不亂矣人
之有心先天地而獨存歷事變而不朽先際無始
後際無終廓徹圓通靈明虛湛性具於心性即心
也神明之官神即心也故言心不必言性言性不
必言神言神不必言心性其實一也聖人心爲真
心性爲天性神爲元神由其無所欲也常人心爲
嗜欲之心性爲氣質之性神爲思慮之神由其有
所欲也心本光明爲欲所累故失其本體而性失
其爲性神失其爲神能不見可欲則心體漸露至
於虛其心而道乃見故曰爲首日損損之又損以
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養心養性養神千古不
傳之祕老氏盡之矣俗本誤作使民心不亂今從
古本
[]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Δ
心藏神而腹者心之宅虛其心則神不虧而腹實
矣腎藏志而骨者腎之餘弱其志則精不搖而骨
強矣老子之道體用無二故經中每以修身治人
用兵參互言之此節治字謂治身可也謂治人亦
可也聖人示人以無爲亦不過使之虛心實腹弱
志強骨而己
[]
常使民無知加欲
Δ
虛其心而腹實常使民無知也弱其志而骨強常
使民無欲也莊子曰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
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
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Δ
即有知者欲有所作爲而自不敢夫惟如此則爲
無爲而民自化矣無爲由於無欲無欲由於無知
人必去其知見而後可以入道
右第三章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Δ
道體沖虛人之用此道者亦當虛而不盈淵深不
可測也宗者族之統道者萬物之統故曰萬物之
宗道非有非無故曰或曰似
[]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Δ
銳者氣之剛強也以柔弱挫之紛者情之擾動也
以恬澹解之光者智之昭察也以韜晦和之塵者
境之順逆也以因任同之此四句言道之用不盈
也湛澄寂之意道之在吾身也似或存而非實有
一物存於中也此一句言道之體沖虛也
[]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Δ
吾不知誰之子問辭也象帝之先答辭也象帝天
也象言天有象帝言天之主宰也謂道果誰之子
乎天先乎萬物而道又在天之先則天亦由道而
生是道真爲萬物之宗矣
右第四章
【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Δ
仁謂有心於愛之也芻狗結芻爲狗巫祝所用祭
畢則棄之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
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爲喻
葢聖人之心虛而無所倚著若有心於愛民則心
不虛矣
[]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Δ
橐籥冶鑄致風之器爲函以罩於外者橐也爲轄
以扇於內者籥也天地間猶橐籥者橐象太虛包
含周遍之體籥象元氣絪縕流行之用屈者鬱而
不伸之意惟其虛而不屈所以動而愈出則天地
之間一虛而已矣其在人身心爲天腎爲地心臂
相交呼吸相應則橐籥也心無所有故虛虛則氣
之來往不滯故不屈氣不屈則生動故日夜滋息
而虛中之所出愈多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Δ
數屢也窮謂氣乏人而多言則其氣屢耗不如虛
其中以守之使外物不入內神不出則其虛也無
涯而所生之氣亦無涯矣莊子曰樞始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〇數(音朔)
[]
谷神不死是謂元牝
Δ
人能守中則有形之身可使虛而如谷無形之心
可使寂而如神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故不死不死
則不生不生者能生生謂之元牝者萬物之母幽
深不可測也老子言道不言心性及精氣神者道
一而已虛而無所有也言心性即著心性言精氣
神即著精氣神有所著則不虛矣故莊子曰一之
間無敢設也此章言橐籥橐者虛也言守中中者
虛也言谷神谷者虛也言元牝元者虛也惟象罔
可以求元珠於虛無中自得之則心性自現精氣
神自復不知不覺通於一而萬事畢此不言之言
言而不言葢大道本無可言一落言詮即失大道
乃後世談元者名曰金丹曰龍虎曰鉛汞曰烹煉
雖上根利器得道者代有其人而中下根器識神
未除爲所誤者不少甚至以守中谷神元牝於身
中各指一處是以虛爲實以無爲有而太上薪傳
罕有知者洵如老子所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
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莊子則言心性及精氣神矣
而皆入於虛無如養生主言庖丁解牛未嘗見全
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所以能遊刃於虛也又如
罔兩問於影雲將問於鴻蒙苑風問於諄芒光曜
問於無有天根問於無名人知問於無爲謂又問
於狂屈泰清問於無窮又問於無爲又問於無始
於謳聞之元冥元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此
皆人無其人問無所問答無所答聞無所聞直示
人以虛無大道不可求之於有所謂惟道集虛也
元門祕鑰一以貫之熟讀內外雜篇而所謂橐籥
守中谷神元牝盡得之矣
[]
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Δ
元牝之門即元牝也莊子所謂入於窈冥之門是
也虛無者天地之所由以生故曰天地根莊子曰
夫道無爲無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Δ
緜緜微而不絕也若存言神存於中而不可見也
勤勞也用之不勤謂靜養其氣氣爲神母故欲凝
神必先養氣舊註或以此二句爲調息之法亦通
葢人欲養氣凝神而心猿意馬驟難靜定故必先
數息自數息而調息而胎息而踵息至於無息則
谷神不死矣調息有五相有聲而急曰喘守之則
結有聲而緩曰風守之則散無聲而有出入曰氣
守之則滯不出入而內呼吸曰息守之則靜不息
曰神得之則定便入三昧莊子曰物之有知者恃
息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又曰古之
真人其息深深
右第五章
【第六章】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
長生
Δ
谷神不死不死則不生不生者生生天地之所以
長且久者猶谷神而已矣
[]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
私邪故能成其私
Δ
後其身外其身謂清靜無爲不有其身也身先身
存謂真性堅固身者我之私也聖人虛中無我此
心不變不壞浩然與天地同體以真性爲身則公
而無私矣無私也乃能成其私
右第六章
【第七章】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
於道
Δ
上善謂有道者之善水灌溉浣濯有利萬物之功
不爭處高潔而處於卑下之地故近於道有道者
之善似之
〇惡(去聲)
[]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
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Δ
居之善者擇地心之善者如淵與之善者親仁言
之善者有信政之善者易治事之善者多能動之
善者因時可謂之善而非上善也以爲善而爭處
之則怨尤起矣惟有道者不爭處上而甘於處下
天下莫能與之爭故無尤此非上善而何
右第七章
【第八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Δ
持捧之也揣捶之也爲道者戒其盈銳如捧槃水
者不可以盈盈則必溢不如己之而不盈也捶錐
鋒者不可以銳銳則必挫而不能長保其銳盈之
則不長保其盈亦猶是也
[]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
身退天之道
Δ
金玉必累戒之在貪富貴易淫戒之在傲四時之
運功成者退天道如此況於人乎
右第八章
【第九章】
[]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元
覽能無疵乎
Δ
載猶加也營魄言魄營營不定也魄之所以異於
魂者魂爲陽魄爲陰魂爲神魄爲質也聖人性定
神凝神所欲行魄無不從則魂常載魄眾人以物
役性魄所欲行而神從之則魄常載魂然非有二
也清虛則魄即爲魂住著則魂即爲魄如凝則爲
氷泮則爲水是已載營魄者魂加陰魄抱元守一
交媾不離此出世之人能存形者也專氣於內薰
蒸肌骨極其軟脃如母腹之嬰兒此出世之人能
存氣者也神棲於目目有所見則神馳於外閉目
藏視黑暗爲元元之中猶有所覽是不能無疵也
元中所覽亦併滌除妄見盡滅然後無疵此出世
之人能存神者也
[]
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
Δ
愛民治國謂君國子民用仁用智神用於外未能
交媾於內然身雖有事而清靜自然形不疲勞所
謂無爲也此住世之人能養形者也天門開闔謂
鼻息呼吸有出有入氣分於外未能專一於內然
鼻雖有息而調帖純熟氣不麤猛所謂爲雌也此
住世之人能養氣者也明白四達謂目見光明周
視四向目接於外未能無覽於內然目雖有見而
心境兩忘無所辯識所謂無知也此住世之人能
養神者也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
Δ
生之謂氣之未生者生之而有恆畜之謂氣之已
生者聚之而無損生之者雖有所生而非有心以
生之故曰不有畜之者雖有所爲而非有心以爲
之故曰不恃生之畜之所以長之也皆順其自然
而非有心以主之故曰不宰此元妙不可測之德
也莊子曰至人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
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爲而不侍長而
不宰
〇長(上聲)
右第九章
【第十章】
[]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
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Δ
輻輪之轑也轂輪之心也埏和土也埴土之黏膩
者車以載重行遠器爲物所貯藏室爲人所寢處
故曰有之以爲利然車轂非空虛之處則不可以
轉運器非空虛之處則不可以容物室非空虛之
處則不可以安身故曰無之以爲用人之手足官
骸有之以爲利也虛心無物無之以爲用也葢虛
無者精氣神之所由生精爲元精氣爲元氣神爲
元神是謂先天得之者真人也若非入於虛無則
精氣神之所生皆屬後天而非元精元氣元神是
爲眾人所共有認幻爲真猶蒸砂作飯故但知有
之以爲利而不知無之以爲用其於道也遠矣莊
子曰胞有重閬心有天遊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豀
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〇埏(音羶)埴(音直)
右第十章
【第十一章】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
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Δ
人心本自虛明而外爲聲色飲食貨利所奪故眼
則流逸奔色而失其真見耳則流逸奔聲而失其
真聞舌則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心則流逸奔境
而失其真定行則逐於貨利而失其真守是皆以
物欲喪其本也太上憫之故示人於五欲之中而
修離欲之行如莊子所謂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
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求多奚益嗟乎羅綺干箱
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縱極紛華究如夢
幻泡影歸於烏有目盲耳聾口爽發狂行妨痛切
針砭昭然若發矇矣
〇行(下孟切)
[]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Δ
腹無知無欲目有見有欲聖人去彼有見有欲之
紛馳而取此無知無欲之虛靜也易曰聖人以此
洗心退藏於密爲腹不爲目即洗心退藏也人能
洗心退藏則心自虛而不爲外物所動染塵逐境
尤在於目孔子四勿必先勿視釋氏六根六塵眼
色居首皆此意也或約爲腹胎息也不爲目收視
也惟收視乃能胎息惟胎息而後歸根葢收視胎
息之法貫徹三教儒曰瞬有存息有養釋曰旋見
循元反息循空人能收視胎息久之自然得道此
修真要妙也
右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Δ
寵爲辱由受寵者若驚故也謂不能忘之而以之
動心也貴爲大患由得貴者若身故也謂不能外
之而以之累己也
[]
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
辱若驚
Δ
寵即爲辱其卑下甚矣其所以爲卑下者以其人
貪慕於未得之先一旦得之而驚焉迷戀於既得
之後一旦失之而驚焉是爲寵所累也若忘其爲
寵而置身於得失之外則何辱之有莊子曰古之
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
則窮通爲寒暑風雨之序矣
[]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
無身吾有何患
Δ
所以居貴而有此大患者爲吾自私其身也若知
真性不壞而幻身無常不特忘其貴而并忘其身
則任天而動又何患焉無身者非舍其生也有之
而不自以爲有則不累矣莊子曰得其所一而同
焉則四支百體將爲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爲晝夜
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
故貴以身爲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者
可以託天下
Δ
上節身字指幻身此節身字指真性不壞之身惟
去其幻而後見其真也爲猶治也有道之人貴重
愛惜其身不肯以之治天下夫惟不肯治天下乃
可寄託以天下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此章經旨
似淺實深熟讀深思自得其妙舊註或以貴大患
若身作貴身若大患解或以寵爲下作辱爲下或
作寵爲上辱爲下俱謬老子字句異同非傳寫之
譌即後人妄改餘可類推
右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
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
Δ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故曰夷
聽之而聞者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故曰希
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故曰微
此三者雖智者莫能究詰要必混而歸於一一者
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之性一而已及與物搆然
後分而爲視爲聽爲觸能反其本混而爲一則復
其性矣三者之中收視爲先故曰爲腹不爲目楞
嚴經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雖見諸根動要
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又云一處成
休復六用皆不成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
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Δ
三者混而爲一則道得矣其上日月不足增其明
故不皦其下幽暗不能昏其體故不昧繩繩運而
不絕也其所以運而不絕者不知其名則似有物
矣而終歸於無也狀其著也象其微也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有無不可名故謂之惚恍
[]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
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Δ
其來無初故迎之不見其首其去無盡故隨之不
見其後欲執古道以御今有能知古始則執無所
執矣古始者古之始也古即今今即古始無始終
無終所謂不見其首不見其後也於無古無今無
始無終之際而有今於今之時而有我且不得擬
於大海一漚太倉一粟道之紀如此其無窮而體
道者可以遊心於太虛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莊
子云老聃曰吾遊心於物之初始終相反乎無端
而莫知乎所窮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
樂謂之至人又云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
終始
右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
強爲之容
Δ
妙萬物者無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顯其通也元
而難辯其中深不可測故強擬其容以示人也
[]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
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Δ
豫象屬猶犬也象能前知其行遲疑犬先人行倏
又回轉故遲回不進謂之猶豫冬涉川者迫而後
動畏四鄰者慎以自守若客不爲主也若冰釋不
凝滯也若樸復其初也若谷虛其中也若濁晦而
不明也皆所謂強爲之容也
[]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Δ
承上節濁字而設問曰孰能濁以此乎濁者動之
時也動繼以靜則漸清而止矣又因靜字而設問
曰孰能安以久乎安者靜之時也靜繼以動則漸
生而久矣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則濁而不復清枯
槁之士以定滅性則安而不復生故必動靜交養
至於動靜合一而道得矣
[]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Δ
古之善爲士而保此道者致虛而已矣人惟虛中
無我則大成若缺故能安於敝敗而不新成如上
文七者之容是也
右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
致虛極守靜篤
Δ
虛謂外物本來不有靜謂心體本來不動人不知
外物本來不有而認妄爲真故憧憧往來不虛不
靜若能觀有而知其無則妄念不生漸入虛靜致
之守之之法即下文觀復是也人之精氣神爲內
三寶養精養氣養神不外致虛守靜四字虛極靜
篤一無所爲能使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
然還虛此舉上兼下也後世養生家不能無爲鍊
精成氣鍊氣成神鍊神還虛此自下向上也自下
向上者差若豪釐繆以千里舉上兼下者順其自
然有得無失故爲真常之道眾妙之門
[]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Δ
作動也萬物之作由於靜故反其靜爲復而人則
能自觀復者也即下文歸根是也
[]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Δ
芸芸眾多也復卦一陽在下故萬物之復其氣必
歸於其根邵子詩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是
即天根也人能觀復則歸根而復命矣天以氣化
生萬物者曰命靜則復其初生之處故曰復命至
於復命即虛即實即靜即動非虛非實非靜非動
離即離非元之又元是虛極靜篤也莊子曰真人
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人能伏藏於坤納於踵
息則神氣歸根性自全而命自復復其見天地之
心乎
[]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Δ
人能復命即得真常之道得其常道則明自生焉
莊子所謂宇泰定者發乎天光也昧者不知此則
迷於妄自是而非彼物皆我敵其凶可知苟能知
常則善惡兩忘物我無間何所不容容則無私而
公矣公則能有天地之所有而王矣王則能與造
化爲一而天矣天猶有形至於道則虛而可久矣
形骸可化而性命常存是沒身不殆也
右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Δ
上古之世大道無爲民不知有其上也其次謂仁
義之君民親之如父母及仁義益著則不但親之
而又譽之矣其次謂智慧之君民畏之如神明其
次智慧窮而大僞起則民不畏之而又侮之矣信
者大道之實也自大道之實有所不足則君之於
民有不以其實者焉於是一降則用仁義再降則
用智慧而大僞由是起矣
[]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Δ
此言太上不知有之之事猶兮見前章遲疑退縮
貴重其言聖人行不言之教也行不言之教則處
無爲之事可知已至於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而莫知爲之者則孰得而親譽之哉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
Δ
上文不知有之者大道也親譽之者仁義也畏之
者智慧也侮之者大僞也
[]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Δ
此因上文而推言之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六親
方和孰非孝慈國家方治孰非忠臣未嘗獨見其
爲有也因無而見其有知世愈趨而愈下矣
[]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
樸少私寡欲
Δ
三者聖智仁義巧利也自有道者觀之皆文也文
不足以治天下故絕而棄之使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乃其所屬也素者未受采樸者未斲器
猶性之初也質而已矣奚以文爲人能復其性之
初則雖有身而實無身其有私焉者少矣雖有心
而實無心其有欲焉者寡矣莊子曰明白入素無
爲復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
右第十六章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