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胎息
周密癸辛雜識前集__胎息
納納納
納非法
僅是
交被天和
食於地德
那大地賜恩給了我們什麼
陽光空氣水
所以胎息用非法之納
即是一縷青絲纏繞牽連著
其實一靈獨動
極静處突然感來一點微明
所以叫交被的天和開始蠢動有食慾
這個德啊即是木氣金聲水火交搞出來的一點名堂
不要小看那挪大的一點動静
奔突而出
讓人嚇一跳
也是常有底事
那到底該如何納暖而不突
終究得細細推敲
沉得住才不會冒泡泡兒
到底是一輪精怪
不好好侍候
時時抑勒之
那是不行的
胎息
前言:
東坡云:養生之方,以胎息爲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効,待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此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復尋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此一段要訣,且静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閉氣於胸膈中,令鼻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是元不閉鼻中氣,隻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爲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出盡氣平,則又吸入。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抑勒之以不動爲度。雖云抑勒,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輸,而生理備矣。予悟此玄意,甚以爲奇。//
訣法:
又記張安道《養生訣》云:此法比之服藥,其力百倍,非言語所能形容。其訣大略具於左:
每日以子時後(三更三四點至五更以來),披衣坐(床上擁被坐亦可),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兩姆指掐第三指手文,或以四指都握姆指,兩手拄腰腹間可也),閉息(閉息最是道家要妙,先須閉目静慮,除滅妄想,使心源湛然,諸念不起,自覺出入調勻、細微,即閉口,並鼻不令出氣,方是工夫),內視五髒,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當先求五臟圖,或煙蘿子之類,常掛於壁上,使日常熟識五臟六腑之形狀也),次想心爲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丹田在臍下三寸是),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不得令耳聞聲)。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唇齒內外,漱煉津液(若有鼻涕,亦須漱煉,不可嫌其威。漱煉良久,自然甘美,此即真氣也),未得咽下,復用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穀穀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爲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此湧泉穴,上徹頂門,氣訣之妙),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徐徐摩之,微汗出不妨,不可喘)。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發而臥,熟寢至明。
附記:
右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去仙不遠。但當存閉息,使漸能持久,以脈候之,五至爲一息。某近來漸閉得漸久,每一閉一百二十至而開,蓋已閉得二十餘息也。又不可強閉多時,使氣錯亂,或奔突而出,則反爲害也。慎之!慎之!又須常節晚食,令腹中寬虛,氣得回轉。晝日無事,亦時時閉目內觀,漱煉津液咽之,摩熨耳面以助真氣。但清浄專一,即易見功矣。神仙至術,有不可學者三:一忿躁、二陰險、三貪欲。道家胎息之法,以元牝爲鼻,鼻者,氣之所由出入以爲息也。佛藏中有《安盤守意經》云:「其法始於調身簡息,以謂凡出入鼻中而有聲者,風也;雖無聲而結滯不通者,喘也;雖無聲,亦不結滯,而猶粗悍不細者,氣也。去是三者,乃謂之息。然後自鼻端至臍下,一二數之,至於十,周而復始,則有所係而趨於定。則又數以心隨息,聽其出入,如是反覆調和一定,而不可亂,則生滅道斷,一切三昧無不見前。」道士陳彥真常教人令常寄其心,納之臍中;想心火烈烈,然下注丹田。如是坐臥起居不廢,行之既久,覺臍腹間如火,則舊疾盡去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