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天原發微總目各類圖

天原發微總目各類圖





天原發微總目

凡例

各類之圖

名義

問答節要

  



卷之一

太極/動靜/靜動/辨方/玄渾

卷之二

分二/衍五/觀象/太陽/太陰    

卷之三

少陽/少陰/天樞/歲會/司氣

卷之四

卦氣/盈縮/象數/先後/左右

卷之五

二中/陽復/數原/鬼神/變化



【提要】6

臣等謹案天原發微五卷宋鮑雲龍撰雲龍

字景翔歙縣人景祐中鄉貢進士入元不仕

食貧力學以秦漢以來言天者或拘於數術

或淪於空虛致天人之故鬱而不明因取易

中諸大節目博考詳究先列諸儒之說於前

而以己見辨論其下擬易大傳天數二十有

五立目二十五篇曰太極以明道體曰動靜

以明道用曰靜動以明用本於體曰辨方言

一歲運行必胎坎位曰玄渾言萬物終始總

攝天行曰分二言動靜初分曰衍五言陰陽

再分曰觀象言四象生兩儀之故曰太陽曰

太陰曰少陽曰少陰以日月星辰分配用邵

子之說與大傳旨異曰天樞言北辰曰歲會

言十二次曰司氣言七十二候曰卦氣言焦

京學為太玄所出曰盈縮言置閏曰象數言

圖書曰先後言先後天曰左右言左旋右旋

曰二中言五六為天地中曰陽復言復為天

心曰數原言萬變不出一理曰鬼神言後世

所謂鬼神多非其正曰變化言天有天之變

化人有人之變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說終之

深有見於天人合一之理雖其中或泛濫象

數多取揚雄舊說不免稍近於襍而要其貫

串通達條縷分明精粗內外無不該貫實說

易家剛領固未以小疵掩其大醇也元元貞

間鄭昭祖刊行其書方回為之序至於明初

其族人鮑寧本趙汸之說附入辨正百餘條

剖析異同多所推闡又作篇目名義及採雲

龍與方回答問之語為節要一卷冠之於首

蓋亦能發明雲龍之學者然於原文頗有所

刪改非復元貞刊本之舊矣乾隆四十二年

二月恭校上





【雲龍天原發微原序】11

伏羲發造化之秘而寓之卦畫憂天下後世之荒於無

也孔子就陰陽卦畫上推出太極來又懼天下後世之

錮於有也荒於無則舍人言天入於讖緯而人事廢錮

於有則舍天言人出於智巧而天道泯二者皆非體用

一源之學也是以聖人既以形而上者載之易矣子貢

又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其抑揚反覆之微旨深矣朱

子謂先聖教人就逐事上説合將來即歸大處濓溪

却就大腦頭上發出使人透體便知二者各有所指其

原則一而已上天下地曰宇孰有大於天地者往古來

今曰宙孰有逺於古今者愚謂大者天地一者太極一

則久久則大宇宙之間孰有加於此哉是故一而大謂

之天天包地外乾以一畫而包坤地之二是為三數言

天則三才在其中矣識一陰一陽之謂道則人之仁義

地之剛柔不言可知茲不揆陋庸妄纉輯先儒要語成

二十五篇上合天數以理為經以氣為緯自太極而下

判為天地燦為日月星辰分為四時五行隱於河洛

之精微散於大易之象數古今往來人物聚散屈伸

相禪消息盈虛之為千萬變不過曰通於晝夜而知

其説皆祖濓洛以來及儒先緒餘鎔鑄其語言意脉

以為之辭非敢角而馳也雖蠡測管窺未易精博掇

其大者書之使世之言天者知太極本不離於陰陽

陰陽亦不離於太極物物賦受之中莫匪造化流行

之妙故曰明於天地之性而不惑於神怪君子之學

孰有大於此哉知此則識向上根源矣若星垣玄

漠躔度隱微言某事則某應此固司天者之事若以

五行陰陽太極求之亦吾儒分內事也昔人有言

理究伊川數窮康節如詣其極則亦一而已矣惟窮

理盡性至命之君子得之孔子大聖人也猶曰好古

敏求又曰不知老之將至其所以忘食忘憂者果為

何事下於聖人萬萬者哉愚也未之有得是有望

於當世之博雅君子也庚寅嵗長至日紫陽後學鮑

雲龍序



【方回天原發微序】15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乎其然如何形而下者也其

所以然如何形而下者也蒼蒼天也孔子曰知我者其

天乎孟子曰知其性則知天矣此亦蒼蒼者非歟天有

形有象有氣有數有萬物皆形而下者也藝精術專讀

多見博或知之形而上者一言以蔽之曰道析而言之

天理天命天性天心天則天德天威天討在圖為圖在

書為書在易為易在範為範不測謂神不息謂誠何謂

元亨利貞何謂剛健中正巫祝毉卜知乎哉江之南紫

陽山之北黃山之下有隱君子魯齋鮑公精於易學無

書不觀妙年冠計偕選年七十一長回一歲與回兄弟

交終其身客於同里廣西道儒學副提舉敬齋鄭公之

家交友相得貲之著書其書曰天原發微五卷二十五

篇天果有原乎曰有即所謂形而上之道也漢儒曰道

之大原出於天如此則是先有天而後有道原本也宜

當曰道者天之原而天之形象氣數萬物道之末也器

也公之書首太極陰陽未生先有此道故孔子曰太

極陰陽既生道在陰陽既有天地道在天地既有萬

物道在萬物故朱子曰一物各具一太極次二曰動

靜次三曰靜動人皆知對待流行之動而不知天與

聖人主靜實為動之君動靜自元起靜動自貞起故

也後二篇明造化之鬼神非老釋之鬼神述造化之

變化及學問之變化皆有功斯道往聖先賢前作後

述搜玄獵冥叅以已見天原之微備矣是書也往復

難問將十年敬齋梓其書行世回宿諾魯齋以序文

序文成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日南至而魯齋前十

日以疾不起家僅有一孫嗚呼痛哉牖下尚有一巻

未刻敬齋為竟其事回聞之輒増書魯齋生謝本末

併就書敬齋樂善尚義之美能盡師友之義而回所

書亦庶乎不負兄弟之義云魯齋名雲龍字景翔

敬齋名昭祖字孔明與回皆古歙州歙縣人元貞

二年丙申十二月十五日已酉里友弟方回萬里




【戴表元天原發微序】19

天有原乎曰有太極是也太極果何物乎曰無物也太

極判有天有地有人有萬物皆物也獨太極則非物也

物器也有道焉物氣也有理焉物形質也有命焉有性

焉有心焉囿乎器成乎氣凝乎形質而為物則有象有

數有色有聲有臭有味有長短小大重輕多少皆顯者

也有微者焉合顯微而一貫之則得之矣是故言器不

言道言氣不言理言形質不言命性心滑於土苴為小

伎不知天者也乃若言道而違氣言理而舍氣言命性

心而外形質淪於空虛為異端亦不知天者也吾友鮑

景翔述聖賢格言著天原發微其知天者歟且周子所

謂無極而太極者何也此之謂道此之謂理上帝以此

降衷之謂命庶類以此秉彝之謂性人得此以為喜怒

哀樂未發之中之謂心總其原而言之則謂之太極欲

求所謂極之太者而不可得也則謂之無極萬有粲然

畢其而無端倪無方所無兆朕朱子所謂造化之樞紐

品彙之根柢以為非物而實則為物之祖以為無物而

未嘗不行乎有物之中學者知此則知天之原矣景翔

取程子語發之名之曰冲漠微乎哉此知天第一義也

由冲漠有二氣故動靜靜動之說次之曰動靜者以一

元對待流行之氣兼言之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太極

非能動也動者氣也氣亦非始於動也動前有靜莫知

其端以其動者先言之元為四德之首也所以聖人體

元出庶物外之著見者也曰靜動者以一歲流行之氣

專言之也剝復之間有坤卦四時有冬一日有夜非謂

有靜無動也靜為動體貞為四德之幹也所以聖人主

靜立人極內之存養者也其次曰辨方者北方也陰終

于半陽始子半在書朔易在玄罔冥故正固二義龜蛇

象之曰玄渾者天形也天之外不可知也天之內皆氣

也天包地體而氣貫之海地為底流至無地則天氣吸

水一涸無迹以日行地底消之也曰分二者陰陽也曰

衍五者水火木金土也缺一不可二氣五行無極二五

妙合真精淮南大戴謂日火外景金水內景道家者流

謂金水潛光收視返聽以養其生謂日有食火有滅不

欲外明先儒非之當明而明為離晉當晦而晦為明夷

天不可廢日火易端乃欲廢日與火可乎曰觀象者日

月星辰也太陽日太陰月少陽星而少陰無象天之十

二次天壤也七八九六有變不變寒暑晦明無乎不在

舉其大者言之也曰天樞者北辰也北辰無星在北極

星內一度有半至宋人始知之斗杓所建以正四時故

謂之辰曰歲會者邵子經世書也以一歲十二月推一

元十二會氣北而南則治氣南而北則亂疫癘藥療旱

潦貯儲輔相裁成又在乎人曰司氣者七十二候曰卦

氣者六日七分月更六候出大小戴四卦配四時六十

卦配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出於焦京知天之一

端也曰盈縮者攷氣營朔虛以置閏也曰象數者河圖

八卦洛書九疇也曰先後者伏羲易先天也文王周公

易後天也孔子兼先後天傳易者也天未然而我先之

天已然而我後之義也曰左右者天左旋七曜

右轉也南面而觀易之初畫其字為一即有左有右有

中再畫為二交二為十即又有上有下有中以一為圈

置十於內則天圓地方左東右西前南後北上午下子

六合虛而包地四維實以承天河洛先天三圖皆然曰

二中者天數五居中地數六居中圖書一居五中人居

天地中心居人中即三聖授受之中也曰陽復者復卦

七日來復也曰復者若施之而再得之喜之也自午至

子為七以日代月為日聖人於姤不言崇陽也

隔中孚

一卦六日七分卦氣之說亦巧矣姑存之若夫數原鬼

神變化三篇景翔猶未輕繕寫其大綱莫要於易莫備

於關洛以來諸老所言矣幸卒成之以惠後學昔朱子

嘗欲為大爾雅而近世有為性理字義者未若此知天

之原而能發其微也雖然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言天而

滑於小伎則裨竈梓慎落下閎鮮于妄人耿壽昌巫咸

甘石之徒皆能之言天而淪於異端則老子之道生一

有生於無列子莊子之太始太素太初王輔嗣之寂然

至無孔穎達之不生而物自生與夫釋氏之無形本寂

寥皆誕也天道之與器也天理之與氣也天命天性天

心之與形質也未始相離屈伸消息幽明死生之故初

非二致一以貫之可也而所以貫之如何其惟敬之謂

乎敬則誠誠則一立坤二之直方至乾二之閑存誠之

通動為先元而貞動此敬也誠之復靜為先貞而元靜

此敬也自太極析而言之心性命理道合而言之道而

已一太極而已無愧於太極之所以與我者敬而已敬

之至誠而已探原發微致知也始事也窮原造微力行

也終事也吾儕不可不勉也景翔與予同邑而長一歲

今年六十有六寶祐戊午鄉貢進士其書二十五篇擬

天數二十有五云至元辛卯三月十一日戴元表序



[剡源集卷第七] 109

【天原發微序】

古之言天道者必兼人事自羲和來絕地天通以前書傳之所睹記不可考也由是而有歷象有律呂有

龜策有祠祭磔禳盟詛之類其法與仁義道德紀綱制度之說通行於世至其緒聞餘論春秋之季猶人

人能道之先懦有云河圖洛書聖人以神道設教通經者病其固豈天人所以然之故在當時小人之所

易喻而後世縉紳先生以為深遠而難言耶天之未喪斯文而仲尼出仲尼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

生焉至哉其自為言乎再傳而子思子明之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充其極至於三

千三百禮樂之美九州四海聲容文物之盛而其妙又歸於無迹又再傳而孟子明之曰知性則知天曰

存心養性以事天而諸事一一以天行之能治其人曰天吏能自治其身曰天民位曰天位職曰天職爵

曰天爵道之將行而為堯舜也曰天使之道之不行而退不失為孔氏徒也曰天止之嗚呼至乎哉秦禍

息漢學興傳言者雜災祥讖緯尚象者拘巫史推步明理者溺清虛釋老千有餘年之間學者醒行寤語

諉天為茫茫無預吾事於是有周程張諸大儒同時參立於隆平之代藥其狂昏震其冥聾迨其說之流

傳未久而將惑也又得新安朱子即為之釐析剖決然梭微言要指粹然一趨於是瞭然而無復遺憾士

之幸而逢於其會亦可謂如天之福矣而奈之何學之者又以易廢城闕之童耳熟而心荒市朝之夫口

然而身悖前所謂秦漢以來之弊夫何以相遠余行憂患展轉百折竊意深山窮谷中輕功名拙進趨之

士必有精其學而藏於家者一日新安方使君出其平生故人鮑景翔所著天原發微五卷相示讀之自

六極渺茫之始至於行之所倚氣之所使數之所起器之所擬精麤內外無所不紀而綱提領挈出於使

君指畫不少景翔嘗以鄉貢進士一詣春官不售歸食貧終身鄉長者提學鄭君孔明館穀之朝夕與共

講學書成遂為板傳之以成其勤名以慰其遺志魯無君子斯焉取斯詎不信然屬使君已為序俾予附

書其後謹不敢辭





【跋天原發微後】五卷末曹涇跋

涇前年於虛谷方公見所為鮑公魯齋天原發微序

未見其書屨從魯齋求觀歲甲午十二月始盡得讀

之如靈犀照水百怪洞見無遁形也如導江自岷一

瀉萬里注之海也如一聚狐之裘其完無際而人不

知其得之之艱也魯齋真人豪哉予與魯齋為同年

貢士亦學性理而魯齋之博極予實不如不謂之人

豪而何虛谷公文學海內寡二贊美誠至所謂已經

平子予安能如陳師錫讀五代史於佛頭上著糞猶

敢贊一辭曰首一篇太極剛領也次動靜至鬼神效

知事也末一篇曰變化誠意事也易知崇語博文孟

子博學詳說致知之類也易禮卑語約禮孟子反說

約誠知正之修之之類也古大人之學如是而已伊

川易傳晚年方正止於論理魯齋此書起羲曁朱中

列玄虛訂以堯夫於象數無復遺金年七十有一矣

吾才已愧君子齒復先我撫卷三歎敬書其後元貞

丙申曹涇跋




天原發微篇目名義

87

  鮑寧 



[]

太極

Δ

○○摠天地萬物之理而得名魯齋云雖涵陰陽

動靜於其中而不雜陰陽動靜以為言潔凈精微

不涉纖毫人力其措辭命意不與下二篇相雜者

此也



[]

動靜

Δ

○○有太極則有動靜太極理也動靜氣也理乘

氣而行萬化之源也



[]

靜動

Δ

○○其立意與上篇動靜不同從造化流行一歲

之終而復始說起葢動靜自元起靜動自貞起是




[]

辨方

Δ

○○造化起於北方陰終于子半陽生於子半

也虛谷謂亦前篇主靜之意魯齋謂彼言天而此

言地實有不同也



[]

玄渾

Δ

○○言天行健其氣無涯陽得兼陰故摠天地言

之也



[]

分二

Δ

○○動靜分為陰陽也



[]

衍五

Δ

○○陰陽衍為五行也



[]

觀象

Δ

○○兩儀生四象此摠言其綱也



[]

太陽  太陰  少陽  少陰

Δ

○○此以四象分言也舉

其要言之在易為七八九六在天為日月星辰在

地為水火土石推而廣之葢無物不然也



[]

天樞

Δ

○○北辰居中不動旋斗杓於外以建四時齊七

政有人君之象也



[]

歲會

Δ

○○日月之行一歲十二會以一歲之數推一元

之數即邵子經世書所衍之妙也



[]

司氣

Δ

○○一年有四時八節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
候也



[]

卦氣

Δ

○○出焦京所傳以四卦配四時六十卦配三百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揚子雲之玄旨邵子之先

天皆有合乎此也



[]

盈縮

Δ

○○一朞之日以二十四氣計之而有餘以十二

朔計之而不足故置閏以定時成歲也



[]

象數

Δ

○○明河圖洛書自然之數示易範之所自出也



[]

先後

Δ

○○伏羲易先天也文王易後天也孔子十翼兼

先後天也聖人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與

道為一也



[]

左右

Δ

○○言左旋右旋天道日月一也河圖洛書二也

先天圖三也



[]

二中

Δ

○○天數中於五地數中於六二中數流行天地

間得其中者則正而吉也



[]

陽復

Δ

○○五月一陰生即剝去一陽至十月六陽剝盡

十一月而一陽復生曰陽復者喜之也



[]

數原

Δ

○○數出於氣雖有萬變然以理揆之則其原一




[]

鬼神

Δ

○○舉其要言之即二氣之屈伸徃來者也分言

之大傳始說幽明次說死生末說鬼神之情狀葢

有未易窮究者上蔡謝氏云須是將來做箇題目

入思議始得是也



[]

變化

Δ

○○在天地有陰陽之變化在人有氣質之變化

氣質之變化從學問中來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