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心齋客問
明萬尚父著
凝寂聽心
齋心滌慮
浄潔身心
清除雜念
法身端嚴
妙色湛然
勞勞攘攘龍蛇鬥
耳不聽心心不憂
苦熱誠知處處皆
何當危坐學心齋(蘇軾語)
何當應當
危坐跪坐正身
當跪學心齋虚凝其神
神安无撓即是聽心齋
【聽心齋客問説】
説釋也釋解也
[]
夫聽心則弗以言也,而客問則猶未離夫言也。
弗以加弗以減
聽心本無言而客問有言
以無離言之説 度有離言之心
心似有響應
心即神 神即心
心弗以寧 言撓之耳
撓攘不堪
皆貪有得 皆貪心
心既貪已
神弗寧已
所以本書第三十條説
氣衰精洩神宫有難
僅是個泥丸消風
身子骨整個就垮
貪心貪愛之害神也如此
↓↓↓
[]
夫亦大士之于世音,弗以耳聽,而以目聽乎?予觀玄書中間,圖象鄙褻ㄅㄧˇㄒㄧㄝˋ,辟喻層磊,至于去離本初,不啻ㄔˋ天壤,使人迷懵ㄇㄥˊ驚疑,即弗省所云何,而況能因言以入道乎?又能以目覩而耳聽乎?宜大士之厭聽而欲觀之以耳也。
夫音之淆于物也,豈有他哉,心累之耳!世之音,固予欲以心聽之,弗以耳也。因客問而發焉,亦欲以心得之,弗以言也。乃若取辟取象,一切放迸ㄅㄥˋ離道之音,予不欲觀之矣!
尚父譔
【聽心齋客問】
廬山山人萬尚父著
[01]
客問:道始無名,何以見道?
曰:
只向興居、服食上,回頭轉眼看,這活潑潑地是個什麼?
方知是自己元有底。
本來無名,聖人強名曰『道』。
[02]
客問:德之一字,凡有心設施,便是不德,只恁地不修習,却是槁木死灰如何?
曰:
把從前聲聞緣覺見解底,一切掀倒,只向平常踐履處,損而又損,自得受用。
故曰:「至道雖無修無証,塵心要日損日消。」
[03]
客問:才得靜,已涉事,復鬧,作意安之,如何?
曰:
只好説覺照,作意便不安。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惟一。
或應事生疑,且恁思量,所疑既悟,即是慧種。
經則順應為常,權則與時消息。
悟已即止,勿復再思,思則以智害性。
[04]
客問:遇毀譽橫逆,如何?
曰:
一切撥去,莫將心受;有所聞見,如不聞見。
是非毀譽,不入于心,則真明不昧,道自來居。
[05]
客問:衣食不可廢,奈何?
曰:
雖有求營之事,莫生得失之心。
跡與人同,心常異俗。
[06]
客問:病有難除,莫如色?
曰:
色染皆由想生,想若不生,外空內忘,誰為色主。
[07]
客問:他為不善,我生惱心如何?
曰:
他自為惡不遣,我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障。
[08]
客問:見善而慕,同歸障道否?
曰:
善與我同,何障之有?
但于美好,無所羨慕,則無所因住,乃能入道。
[09]
客問:貧病如何?
曰:
貧病之苦,由有我身,若無我身,患無所托,故樂天知命,在真宰達觀耳!
[10]
客問:定。
曰:
制而無著,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
以無著為真常,以有為為應跡,此為真定。
[11]
客問:慧。
曰:
虛極靜篤,則慧自生。但慧生非難,慧而不用,益資定慧。
不可于定中求慧,即不得慧,不求慧而慧自生,乃為真慧。
慧能明心,非見性也。以恬養慧,積久而成道德。
[12]
客問:尸解。
曰:
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
初少得慧,悅而多辯,神炁洩漏,身無靈光,遂致蚤終。
如鼻無下筋,坐化出神之類,皆為尸解。
[13]
客問: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與?
曰:
大人含光藏輝,凝神保炁,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隱則形藏于神,顯則形聚于炁。
蹈水火、交白刃,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謂之真身,不特長生而已。
[14]
客問:初機下手
曰:
把從前所著的酒色財炁、是非人我、攀緣愛念,一切擺盡。
外無所累則身輕快,內無所染則心輕快。
久久純熟,自無妄念,更須時時刻刻護持覺照。
慎言語、節飲食、省睡眠,
表裡相助,本命元長,他時自然發露。
[15]
客問:慎言閉兌,以交任督二脈,是已,晝作夜息,睡眠何故亦省?
曰:
睡則神馳,如夢中神游無所不之,不睡安有夢,神炁自異常?
希夷先生睡法,常惺惺地,亦復如是。
[16]
客問:在家出家何以異?
曰:
修行人剛果决烈,能一刀兩斷,在家亦可。
若不奮迅,只恁悠悠度日,雖出家記得甚事。
[17]
客問:所空既無,無無亦無何如?
曰:
只無心、無事、無人、無我。
把一切攀援、妄想、榮辱、利害、貪求、染著,都忘却他。
即有所得,勿自以為得,若留在心上,即成繫縛。
佛説無所因住,而生其心。
最好不必太瑣碎、太穿鑿,反引到幻境去也。
[18]
客問:如何是情識兩忘?
曰:
心上含著識,則因境生情,若內無境,則外境依何而生?
外境不生,則內境不出,內外安靜。
[19]
客問:本來面目。
曰:
父母未生前,本無-物,
只為有心生出許多情識、聞見、貪愛出來,把本來面目都遮了。
修行人猛然省悟,如父母未生前,一無所著。
心源清淨,本來面目自然顯露。
[20]
客問:心如野馬,如何降伏?
曰:
著力做不得,須慢慢克去,令他不動,久之自忘。
若工夫纔有得便,自以為得,這是有我相,不得,到心空境界。
[21]
客問:修行人見魔如何?
曰:
凡所有象,皆是虛妄,乃自己識神所化。
心若不動,見如不見,自然消滅,無境可魔也。
[22]
客問:學公案照心,是否?
曰:
只煉本性,理會自家公案,數他人文字,費盡工夫,到臨岐來,都沒用處。
[23]
客問:虛靜無為。
曰:
心歸虛靜,身入無為,動靜兩忘,到這地位,三宮自然升降,百脈自然流通。
精自化氣,氣自化神,神自還虛。
不必去安爐立鼎、採藥物、看火候,而所謂三元、八卦、四象、五行,悉在其中。
若心不虛靜,則內無真宰,雖精炁亦不可得而役矣,况望其化神還虛乎?
[24]
客問:喜怒。
曰:
凡有所愛,不得深愛;凡有所憎,不得深憎。
喜至而心勿蕩,怒至而情不留,並能養神益壽。
此至人對境忘情之妙。
聖人養心定性之學、修養之術,不足以盡之也。
[25]
客問:禪宗修性,玄宗修命,鬼神天仙之説。
曰:
性命二字,分不得。
天命之謂性,即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之旨。
禪宗玄宗俱有漸頓,其歸一也。
玄宗亦有不能神通變化的,禪宗亦有能神通變化的,顯學力淺深,何如耳!
天仙鬼仙之説,非是。
[26]
客問:煉炁工夫,如自湧泉,尾閭而上升泥丸,復從重樓而下丹田,一點落黃庭,非用意不可,即用意亦恐輒難通貫,奈何?
曰:
二氏之學,雖不外陰陽五行,非神宰不能自運。
切忌在陰陽五行上著,
只去神宰上理會父母未生之前,則陰陽五行不求運而自運。
且人身中事,非智術可運作用,-差變怪,百出不可不慎。
【父母未生,只一息胎中,無知識耳。】
[27]
客問:爐鼎
曰:
以乾坤為爐鼎者,乾,心也;坤,身也、腎也。
不必言爐鼎,只自身心上做便是。
[28]
客問:一點落黃庭,在何處?
曰:
只須交媾神炁,不必問它下落,緣他自有下落處。
如水谷入胃,游精上輸,五臟水道,下輸膀胱。
當其輸時,自然上下五臟,膀胱自然受其委輸,不須人去安頓身中。
真炁升降,亦自有棲泊處。
[29]
客問:元精、元炁、元神。
曰:
人身中元炁發生,不奈二邪。
侵伐風寒暑濕,為炁之邪;喜怒哀樂,為情之邪。
元炁都被他耗竭,所以早逝。
真人知保命只在留得元炁住,又沒奈他容易走作,惟是元精方留得他住,
所以教人升元精,以保元氣。
禁得二邪侵伐,則長生矣!
蓋精實於腎,而氣融之,隨炁上升,心火自降,
陰陽交媾而成丹,神行乎其中矣!
[30]
客問:元精與交感之精何以異?
曰:
非有二物,未交之時,身中五臟六腑之精,並無停泊處,却在元炁中,未成形質,此為元精。
及男女交媾,精自泥丸順脊而下,至膀胱外腎施洩,遂成渣滓,則為交感之精矣。
故: 煉精化炁,養此元精,須從一陽初動處,逆行入丹田,不令至於成質也。
[31]
客問:元神與思慮之神。
曰:
神一也。
稟先天一點靈明者,謂之元神,後來為情識所移,遂成思慮之神。
人能迴光返照,去其情識,則此思慮,莫非元神之妙用矣。
[32]
客問:玄關一竅
曰:
虛極靜篤,無復此身杳杳冥冥。
二炁醞釀,交媾處,是為神炁之府,即此便是-竅。
[33]
客問: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天地根。
曰:
玄者,天玄地黃;牝者,牝牡之稱。陰陽之別名 ,即人之呼吸也。
谷神是動念處,為呼之根,吸之蒂也。
人能調息,至於忘情,則性復。
性復則靈應,皆從根蒂上來,非門而何?
[34]
客問:鼓橐籥。
曰:
鼓橐籥,即調真息。
呼則炁出,吸則炁入;
出則如地炁上升,入則如天炁下降,
不能調真息,則橐籥不鼓,呼吸不應,陰陽否隔,而病患百出矣!
[35]
客問:卦例。
曰:
卦爻反對,寓火候之上下也。
如屯卦之正體,自初爻至上爻,為陽火之自下而升進於泥丸也。
以屯卦反看,是為蒙卦,即屯之上爻至初爻為陰符之自上而降入于黃庭也。
他卦皆然,通乎此,則火候可明,不必論卦例矣,火候只是存神。
[036]
客問:年月日,仁義喜怒賞罰之説。
曰:
前論卦爻,是喩火候升降,年月日,是陰陽消息之用。
蓋一年有節候,一月有盈虛,一日有早晚。
自寅至戌,為火之動;自亥至丑,為火之靜,所謂陽火陰符也。
仁義喜怒賞罰,以言乎其中也。
蓋吾身陰陽,過與不及,皆失其候。
如仁義喜怒賞罰,不得其中,則民無所措,天下烏能致太平哉?
[37]
客問:意為媒之説。
曰:
意屬脾,所謂真土也。土以和合五行。
人身火水均平,又須以意消息之,使無太過不及之患,
此意者,即元神之用,但不可馳耳。
一馳於意,則勉強助長,為患不細,就便善用,亦不勉執著。
只是元神覺照卻好,但起一念安排,即馳於意矣!
[38]
客問:爐鼎之説,既聞命矣,敢問安爐立鼎?
曰:
初基之士,身心敝壞,不堪作用。
先要慎起居、節飲食、調寒暑、省睡眠、收拾身心、懲忿窒慾,
使四大安和,神完炁壯,可為入道之基。
然不可用意動念,恐虛陽上攻,反以自焚其堠Α?
如見魔是,只就身上理會,爐鼎等字,一切剗ㄔㄢˇ去,便易曉。
[39]
客問:產藥。
曰:
產藥二字,當以『生明』字代,即日月相推,而明生也。
火候二字,只是存神以馭炁。
二炁升降,則氣返於身,漸漸沉深,入于炁海。
[40]
客問:元精所以產。
曰:
元精雖產於腎,然非淨翕,則不能生。
如:
一年之陽炁生於復,而基於坤:
一月之光,蘇於朔,而基於晦;
一日之陽炁,動於子而基於亥。
不翕聚則不發散,心炁下交於腎,腎含受而翕聚之,然後能成變化。
[41]
客問:迴光返照。
曰:
入之心,每日只在外面馳逐,自己一個身子,卻不曾照管,
今只將照外面這個神收回來,放下外面許多機巧,一意斂藏,
這便是迴光返照。
[42]
客問:心息相依。
曰:
心依事物已久,一旦離境,不能自立。
所以用調息功夫,拴繫此心,使心息相依。
調字亦不是用意,只是一呼一吸繫念耳。
至心離境,則無人無我,更無息可調,只綿綿若存,久之,自然純熟。
[43]
客問:用意,即是不忘否。
曰:
心無不存之謂照,欲無不泯之謂忘。
當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當照之時,纖塵不立,未嘗不忘。
或此心紛亂,覺照之力不勝,不可強制,
且去應事,姑緩-步,俟其漸定,稍得和平,自然貼服,不是用意。
[44]
客問:先天。
曰:
原來一身之氣,會於丹田,謂之太乙含真炁,即先天一炁也。
修煉家行後天工夫,至于胎息,溟溟涬涬,
人於混沌,養得這一點太初靈明之體,亦是先天,
即無聲無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者也。
然非虛寂靜篤,不能造,
故曰:「莫向腎中求造化,須從心裏覓先天。」
[45]
客問:後天。
曰:
此玄門之漸學也。
先天乃純乾,後天則乾之中爻,入坤變為坎,即腎中伏藏父母之真炁。
炁中有真一之水為元精。
腎傳肝、肝傳心、心極而為液,液中有正陽之炁。
腎中元精上升,能留得心中之氣住者,
蓋精升則化為炁,與心炁打成一片,所以住耳,此之謂交媾。
其論甚精,虛極淨篤,自然而然,不可有為也。
明乎此,龍虎鉛汞,弦炁等語,可一切剗去。
[46]
客問:坐忘。
曰:
匡廬山中有竹林寺,或曰阿羅漢所居。
昔人至者,或以無心,以有心往顧,復不見也,不謂神且奇哉?
予嘗病中久坐靜極,忽一日見予身在白雲中,
唐巾方袍柱杖,向予而立,一鶴自隨,得大自在,非言想可及也。
顧嘗靜中以意求之,則了不可復得,
豈非匡廬之竹林寺,世人可以無心見,不可以有心求哉。
坐忘之學,亦復如是。
[47]
客問:採取。
曰:
這二字著象,後入支離之説,皆由于此。
蓋修煉家本無採取,只為這一陽方生,最易散失,
身心意念,驚恐搖動,便散了。
須寂然不動,為炁之管攝,
自然循道上升,降入丹田,有似于採取耳,豈區區意迎目送,以運用之哉!
[48]
客問:神棲泥丸有諸。
曰:
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則炁自返于中,沉入腎府。
當此之時,覺其炁到即是照,未嘗用意,
但久之則炁常在下,不能上升,
又須忘卻,不要照他,則真火自降,真陰自升。
玄門設辟著象,後人執泥流于用意也,類如此。
[49]
客問:任督二脈。
曰:
二脈通,則一身百脈皆通。
鹿運尾閭通督脈,龜納鼻息通任脈,故二物皆壽。
修煉家以閉兌為功,齒牙相著,以交任督二脈,
人三十六牙,齒牙相著,即叩齒三十六也。
今人誤以為啄齒,可笑。
任脈起中極之下,循復裹,上關元,入腦下,下齒齦,與督脈合為陰脈之海。
督脈起下極之俞,循脊裹,上風府,升巔,下頷,入喉上,上齒齦,與任脈交為陽脈之海。
黃庭經曰:皆由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天經乃身之黃道,呼吸往來于此,即任督二脈,二脈俱上行。
[50]
客問:流戊就己。
曰:
西方金德之正炁,化為六戊,自西入北方生坎水,
故坎中有戊士,陰中有陽,即腎中正陽之炁也。
柀Ψ侥镜轮秊牛癁榱海詵│入南方生離火,
故離中有己士,陽中有陰,即心中真陰之炁也。
此謂真士。
北方腎水上升,南方心火下降,水火相交,合而成形,故曰:『流戊就己』。
戊己相交,為二士成圭,故曰:『刀圭』。刀者,七也。
一點落黃庭,如飲刀圭,非真飲也。
士德寄旺四時,生長收藏,皆資于士,
故曰:『黃帝之功』,即戊己也。
金丹以意為士日,此刀圭,指人身中言。
晦翁詩云:「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但恐逆天理,偷生遽能安。」
是真飲刀圭也,似又在指丹藥。
吾儒飛昇,説見末章,晦翁指外丹而言也。
[51]
客問:運炁。
曰:
天之炁,運而不停,故地不墜;人之炁,運而不息,故形不朽。
乃自然而然,非熊經鳥伸之謂也。
人身左足太陽,右足太陰,足底為湧泉,炁自湧泉入尾閭,上合二腎。
左腎堂,右精府。
由此上夾脊雙關,貫二十四椎,會于風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官。
下重樓玉關,直往絳宮,流入丹田,日夜循環,周流不息,皆是自然。
今人不知虛無自然之理,妄行導引存思,反 致奇禍。
如白蓮道人炁蠱,運炁道人黃瘇,是其驗也。
水火並行,則水升火降,流戊就己,一點落黃庭之説,俱相悖矣,此運炁之所以有差也。
[52]
客問:火候。
曰:
火本無形,安得有候?
心即神也,神即火也。
行火有過不及之差,則調而正之,所謂候也。
其機在人,用意太緊則火燥,太緩則水濫,全在緩急得中。
其曰不傳火者,不可傳也。
起火時,守虛靜聽,其自然薰蒸,化而為液下降,灌溉五官,不可-毫雜念。
古人以交媾神炁為進火,十二時中只一時者,言一日之間,行住坐臥,自然凝神入炁穴,便是進火,便是子時,所謂冬至不在子,自初動處,便是子時,只假冬至一陽初生之意,非謂必待冬至火動,而後進火也。
[53]
客問:溫養。
曰:
只要常常守真息,使神炁常常交媾,若出息微微,入息綿綿,
上至泥丸,下至命門,周流不已,神炁無一刻之不聚,此之謂溫養。
[54]
客問:卯酉刑德。
曰:
德主興起,屬二月;刑主伏殺,屬八月。
二月有刑者,升中有降也;八月有德者,降中有升也。
是神炁升降到一半處,為危險之關,
恐人作輙易于意散,則升者不升,降者不降,留滯而成奇疾,
故言刑中有德,德中有刑,欲其防意如城,勿令散失也。
夫真人妙用,再乎抽添,念動而散,出乎卯門,法當抽回,使念靜息定。
或睡魔而昏,入乎酉門,法當添起,則調息奮迅,如此行之,久久純熟,
到念念無念,對境相忘,息定心亦定,神清夢亦清矣!
[55]
客問:陰符言機在目。
曰:
天之神發乎日,人之神,發乎目。
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非禮勿視,為其擾心也。
只調息,息定則心火自降。
調息亦不可用意,以目視鼻,鼻視臍之説, 則著矣!
[56]
客問:神一岀便收回,神有定位否。
曰:
神者,火也。
火有定位,何以當其焰乎,木遇之則灰,金遇之則鎔,水遇之則乾,土遇之則烈?
人之形骸,若遇其焰,豈不朽腐?
所以然者,念使之也。
收神之訣,有無不著,須大定靜中,方有一陽生也。
[57]
客問:出神。
曰:
陽生,則心虛空,空無絲毫罣礙,
神當自出,不從口出,從目出;
目有異光,從耳出,耳有異音,從鼻出;鼻有異香。
當是時,六脈俱息,呼吸並止,此游於混沌未判之初。
須令人守護之,不可驚動,只待分陰分陽。
或一七二一七,自然來復,卻以大定靜守之。
意不可散,念不可動,久之,自然見性,如月受日光,一得永得矣。
然未離體也。
還須養虛,待九年之功已滿,忽有一人與我相似,立于吾前,乃真人也。
其面向外,是陽純矣,而我,則餘陰未盡。
再從鼻一吸,即收回,只待面向外,方可放行。
初,一步二步三步五步十步而止,恐其遠去認自己驅殼不得,
迷入邪徑,前功盡棄矣。
必從近而遠,漸慚認熟,則百千萬里,頃刻可至,此調神出殼也。
然陽神雖妙,猶未能變化,又有煉虛合道之功,
到此地位,無他作用,惟大清淨,止是留神在內,不令出外。
如用慧一般,要含光藏輝,
留一刻有一刻之變化,愈久愈妙,形自化為炁矣,
此謂脫貽神化,此謂返本還元。
按:真人立于吾前,吾親見之,但面向我耳,乃從靜定中得之,非誑言也。
[58]
客問:道成之境,可得聞歟?
曰:
人之一,皆屬陰,陰魔消淨,另換陽身,所謂回陽換骨也。
時小腹其寒如冰,漸漸傳變,其熱如火,
舊染新污,洩之淨盡,則陽炁如春,穿筋透骨,一身骨節皆解,勿以為念,
更有外魔,定心不動,須臾自滅,只宜大靜定以待之。
[59]
客問:炁歸原海。
曰:
人身中都是炁,皆從炁海散去,循環不息。
若不能收回,則散而不聚,不翕聚,即不能發散,則氣幾乎息矣。
一呼一吸,須令歸于元海,乃得周流無窮。
然須任其自然,不可有為,有為則滯矣!
氣海觀于魚泡可見,工夫見煉炁運炁二章。
若捷法只存想心,炁下丹田自入炁海。
[60]
客問:日月代明。
曰:
或云:日月相交而明生。
所以象人心虛靈生慧,即太陰受日之光一般。
但月本無光,人心本自光明,四猶有間。(有別、不同)
[61]
客問:環中之義
曰:
坤復乾姤之間,自是停留不住。
人身亦是炁機發動,流行不已,便長生。
吾儒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觀環中之理,自一陰行至六陰,何嘗不動?
周元公説:「靜極而動,動極復靜。」看來未嘗靜,只是陰生陽、陽生陰。
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自説得妥當。
如日月相交,弦望晦朔,循環無端也。
初三日,日出震在酉,照艮上月,月生明。
初八日,日在甲,照丁上月,月上弦。
+五日,日在丙,照乙上月,月滿。
十六日,日行健,過乙過辰卯上月,悖丁上始缺。
二十三日,月復庚,下弦至,辛至乾。
三十日,月喪明,至初三,日復震。
[62]
客問:三昧真火。
曰:
心為君火,膀胱為相火,大腸為民火。三火薰蒸,神炁乃交。
君相二火不動,惟民火常有走失之患。
凡遇張狂奔走之時,須任其自然,則濁者徐下。清者徐升,榖炁常存矣。
佛書亦云三昧。三譯曰正,昧譯曰定,言水火俱正定中生也,亦此意。
[63]
客問:山澤通炁。
曰:
山澤之炁相通,以其虛也。
惟虛,故二炁相感以有成,內丹之道,亦貴乎心虛。
心虛則神凝,神凝則炁聚,炁聚則蒸雲為雨,與山澤相似,
不虛則滯而不通,安能成變化而行鬼神乎?
[64]
客問:以若所論,教亦多術矣,不有捷徑者乎?
曰:
然有三要:
第一要煉精、第二要調息、第三要養心。
精能煉則基立,而息可調。
息能調則念住,而心可養。
心能養則神清,而道可居。
三要得,萬事畢矣!
煉精者寡之,寡之又寡,以至于無,
化而為炁,充塞于一身之中,此非無欲不可得也。
則靜虛動直,而聖可學矣。
養心者思之,思之又思,以通乎神,
紛華靡麗,毫不以動于中,此非無欲之至,虛靜之篤,不可得也。
[65]
客問:二氏宗旨,與吾儒同否?
曰:
孟子曰:毄鄄毁E,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夫修身只是存心,養性。存其心,養其性,以事天,則造化在我,
故又曰:盡其心、知其性則知天矣。
知天則天地不息,文王之德、之純,於穆不已。
無聲無臭,智矣者也。
長生烏足以盡之。
求長生者,以毄圪E其心者也。
仲尼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夫聞道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
非神宰太虛乎,即所謂知天也。
夕死可矣。未嘗死也,何必求長生耶,故文王之神在天。
詩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夫陟降于帝之左右,非飛丹而何?
此吾儒之飛昇,其亦異乎二氏之所謂飛昇也與。
知天則神宰太虛,即不死矣。
孔子若曰,不必更求長生也。深哉!深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