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壽世保元──河圖

壽世保元──河圖
171*179
總是中一
總是太極
中中一點
太極含一
一含真氣
故云真炁先天炁
河圖真一一炁含真
三魂七魄盡守
真一存百害却年命延

[]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爲先天之道也。伏羲時。龍馬出孟河。其背有拳毛。毛有旋螺文。自成陰陽。二七在前。一六在後。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其位五。象五行。一六象北方壬癸水。二七象南方丙丁火。三八象東方甲乙木。四九象西方庚辛金。五十象中央戊己土。中五點又象太極合四象。中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雖共五十五點。其實只二五。二五其實只一五。總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爲五十五點。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外一箇陰陽一箇五行一生一成而已矣。雖五行分而實一陰陽運用。雖五行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故其象土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總是太極也。

[]
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中即具此陰陽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屬陽後天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也。二四六八十陰也。

[]
以先天而論。一爲元精爲壬水。二爲元神屬丙火。三爲元性屬甲木。四爲元情爲庚金。五爲元氣爲戊土。五元既具五德寓焉。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爲智。元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爲禮。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爲仁。元情者不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爲義。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真一發而爲信。夫此五元乃五行之氣。五德乃五行之性。皆生於先天藏於後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形迹未見其理已具。如圖中五點攢於一處。書云。欲識本來真面目。窮取父母未生前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曰先天。

[]
以後天而論。二爲識神爲丁火。四爲鬼魄爲辛金。六爲濁精爲癸水。八爲遊魂爲乙木。十爲妄意爲己土。此五物具。五賊即寓之。遊魂主生其性善感而生喜。鬼魄主死其性惡感而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而生樂。濁精至淫其性痴感而生哀。妄意至動其性亂感而生慾。以其事在生身之後。故曰後天。但後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氣神皆後起。惟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魄乃萬刼輪廻之種子。爲舜爲跖爲人爲鬼皆是他。身未來時他先來。身未去時他先去。脫胎出頭之時。哇的一聲。即魂入竅之候。受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嬰兒落地。無聲不成。以其遊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住。至於魄。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生後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後亦逾七七而始滅。職此故也。魂之爲物。離此去彼。歷刼不壞。遷轉輪廻。永不停息。魄則隨身而有無之。至於識神。雖受火氣。所生亦魂之所出。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撮。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後。所有所無。爲己身出者也。他如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

有生之初。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一。五物爲五元所撮。五賊爲五德所制。一舉一動。皆先天主宰。後天不過爲之役從耳。不觀嬰兒無識無知之時乎。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人我兩忘義之至矣。義即元情之見端也。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心平氣和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誠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靜之則爲五元。動之則爲五德。間有喜怒哀樂之迹。俱出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中也和也是謂無欲。無欲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先天後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靜。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以存。渾元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真面者。即在此也。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與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居月諸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何爲。聖人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以無爲之道直入聖基。無爲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順則生人之道也。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逆則生聖之道也。逆運乃返還之謂即逆藏五行歸於中黄。藏於太極復見未生以前面目者。

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蓋心爲一身之主。有仁義理智。純是天真。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一家水火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其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然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五行不到四大不著天地之心。玄牝之門者也。闔闢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虚至靈。強而名之曰太極。曰這個。即如河圖中之一點。爲天地之根。爲性命之源。後賢強合以連環樣性心命。使人自醒而悟而以神會也。

是心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千大千容不得他。一藏真經說不了他。六經四書論不及他。丹經子書道不出他。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有無不立動靜不拘。有此心則出死入生。生死之由只此心得失之間耳。此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雖藏五行之中不落五行之內。本於未生以前現於既生以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仁義禮智之德四端皆此心之變化。因其能化四端。故又有信之名。信乃陰陽合一真實无妄之信。真無也信有也無妄也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義禮智信皆在其中矣。以信統四端即以四端而歸于一信也。即歸于一心也一中也。總之爲一氣也。一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不散。渾然太極。不滲不漏。後天五物五賊亦由是化而爲濁。先天氣與後天氣兩而合一。了性兼可以了命。以無爲而全形上德無爲之至理。於此河圖中畢露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