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轉注古義攷


轉注古義攷
 
《轉注古義考》
六書中惟轉注之義古來說者判不相合約有數家自許慎說
文以考(說文从老省丂聲案凡字首从耂者說文謂之老省
)老(說文人毛匕爲老言須髮變白也案老字篆文
从人上从毛下从匕)爲轉注衛恆書勢謂轉注者以老爲𦓃(即壽字篆文作𦓃上從老
省)考也其意該而語簡惟於說文考佬之外添舉𦓃字以見
義徐鍇說文繫傳謂人毛匕爲老𦓃耆耊亦老故以老字注之
受意於老轉相傳注謂之轉注又謂老之別名有耆有耊有𦓃
有耉有耄並遵用許氏之說而𦓃耆耊耉耄諸字復從說文考
老二字推廣之賈公彥周禮疏亦主考老之說而增一語曰左
右相注故名轉注未及詳舉左右相注之義後人不知同意相
受者乃字義之相注而但從字形求之裴務齊切韻以爲考字
左回老字右轉陳彭年廣韻沿裴氏之說亦謂左轉爲考右轉
爲老此轉注之一說也然說文於考字下从丂音攷亦作巧(
丂苦浩切說文氣欲舒出丂上礙於一也)老字从人从毛化
(匕呼跨切說文變也从倒人玉篇匕今作化)本各
有取義故徐鍇以左回右轉爲俗說郭思恕以左回右轉爲野
言毛晃謂考老下各自成文非反考爲老是左右轉形之說雖
似遵用說文而已與說文之本義相違誠未可爲定論至於趙
古則輩因此遂詆說文考老之非而實非許氏之誤也又有以
轉注爲訓詁者其說起於近世謂說文於考字下訓老也於老
字下訓考也以二字同義者轉相爲注即名轉注此又一說也
然轉注者本流注之注(注字之解見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而誤以爲注釋之注
六書各有本位必先有六書而後訓詁隨之是六書者母也訓
詁者子也凡六書皆當有訓詁豈獨轉注一種爲然今乃以後
起之訓詁配五書之本位於義既屬未安況考之訓老老之訓
考爲許氏之文故謂之說文解字而六書在周初已有定名
(案衛恆書勢曰黃帝始作書契字有六義自黃帝至於三代
其文不改顧野王玉篇表曰庖犧始成八卦倉頡肇創六文是
造字之初即有六
書之名)亦未可以漢儒之箋釋爲造書之本旨也且攷說文
之言曰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本從字首之相同者而言今即以
考老互訓之例推之如福字訓祜祜字訓福而凡祿祉之與福
同意者即以福訓之

六書叚借經徵

元和朱駿聲紀錄
 
[]
叚借者六書之用叚借因乎聲不審古音末由憭
也上古字少故有叚借秦火而後經師口授傳寫
失真乃多尨襍典籍中十居二三學者僮而習之
至老而不識其字者比比矣唐宋諸儒解經者輙
望文生義以借字作正字遂至傅會遷就繆於古
訓此讀書一大蔽也余嘗于諷誦時刺取其字爲
叢記久之成帙因編次錄焉
依陸氏釋文之例十三經應以易書詩三禮春秋
三傳孝經論孟爾雅爲敘因弟子束髮授經多從
四子書始故學庸論孟列于諸經之前
 
 
六書叚借經徵之一
元和朱駿聲紀錄
 
大學
ف
學覺悟也从冂C02437冂猶冡也曰聲會意兼諧
聲字〇三加責善大學所以列冠義之
前六德教民中庸所以次坊記之後←
 
[]
大學之道
Δ
之艸出地也从中从一一者地也指事借
爲有所指之詞凡借爲詞者皆依聲託意
本無
正字←
 
[]
在明明德
Δ
德登也从彳悳聲借爲悳从心
直聲內得于己外得于人也←
 
[]
在親民
Δ
親至也从見亲聲借爲鱻从三魚不變
魚也轉注爲舊之反今以柴新字爲之←
 
[]
在止於至善
Δ
於孝鳥也古文烏字亦象形借爲于
从丂从一一象氣之平詞之舒也←
 
[]
知止而后有定
Δ 
須也象形借爲承上轉下之詞依聲託意本
無正字或曰考工作其鱗之而內則芝栭蔆椇之
者上A00325而者下𠂹故之爲指出之詞而爲下注之詞
也〇后君也从口施令者也从𠂋即人字側形借爲
彳从幺从
夊會意遲也←
ف
頿ㄗA00325ㄔㄨ𠂹ㄔㄨㄟˊ
 
[]
定而后能靜
Δ
能獸熊屬从肉比象足
聲借爲堪任之詞
本無正字說文能堅中故偁才能則謂轉注〇
靜審也从青爭聲借爲竫从立爭聲亭安也←
 
[]
慮而后能得
Δ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孟子論仁論》




[]

孟子之學純於孔子堯舜之道漢唐宋以來儒者

無間言也今七篇之文具在試總而論之孟子於

孔子堯舜之道至極推尊反覆論說者仁也元於

論語之仁己著論矣由是再論孟子之論仁孟子

論仁無二道君治天下之仁士充本心之仁無異

也治天下非仁不可故述孔子之言曰道二仁與

不仁而已矣又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

子者也又曰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我非堯舜

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蓋孟子時各國皆爭戰不

愛民專欲以利得天下孟子反之一則曰仁者無

敵再則曰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反覆於愛民行仁

政不尚利以勉齊梁之君且曰三代之得天下也

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此後韓非李斯之徒專

欲以不仁利其國而秦之亡不旋踵矣孟子論仁

至顯明至誠實未嘗有一豪流弊貽誤後人也一

介之士仁具於心然具心者仁之端也必擴而充

之著於行事始可稱仁孟子雖已惻隱爲仁然所

謂惻隱之心乃仁之端非謂仁之實事也孟子又

曰仁之實事親是也是充此心始足以事親保四

海也若齊王但以羊易牛而不推恩孝子但顙有

泚而不掩父母乍見孺子將入井而不拯救是皆

失其仁之本心不能充仁之實事不得謂之爲仁

也孟子論良能良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實事也

舍事實而專言心非孟子本指也孟子論仁至顯

明至誠實亦未嘗舉心性而空之迷惑後人也然

而君治天下之仁有韓非之徒亂之士充本心之

仁有釋氏之徒亂之韓非之說其謬顯釋氏之說

其迷深尋其源皆出於老聃之說韓非託之而遽

至於大壞釋氏襲之而昧其所從來是不可以不

論爰綜孟子各章以類相從以次相序仿臺卿章

指之意各加按語可見孟子之仁與孔子堯舜之

仁無少差異分之則習而不察合之則章指竝明

聖賢大道朗然若日月之明浩然若江河之行判

別若水火而堅實如金石刻薄寡恩之士靈明太

過之人皆棄於孟子者也←

 

[]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爲君盡君道,欲爲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離婁上)

ΔΔ

按此章專論仁爲堯舜之道君臣當法堯舜

孔子曰仁與不仁而已矣可見治民者必以

仁暴民者必致亡爲七篇之領下二章亦

同此指孟子傳孔子堯舜之道據也←

 

[]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

Δ

按此章仁義即所謂堯舜之道陳於王前即

所謂格君心之非←

 

[]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

Δ

按此章言懷仁義必王懷利必亡利與仁義

相反君臣父子兄弟非仁不行與前章指同

又按利爲周易四德之一故曰義之和然周

易之利專言利物梁惠王時之言利者則專

書利己故矢口曰利吾國而孟子所闢之利

皆利己之利也←

 

[]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爲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公孫丑下)

[][]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告子上)

[][][]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Δ

按以上三章言仁義爲堯舜之道非此不陳

於王前在國君當專以此行政士人亦以仁

義爲天爵不可貶而要人爵

 

[]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離婁上)

Δ

按此章言君仁莫不仁與非堯舜之道不陳

相發明←

 

[]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盡心下)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公孫丑上)

Δ

按以上二章决言不仁不得天下而秦旋以

不仁得之然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又曰得其民者得其心也不得心不可云得

民不得民不可云得天下是以二世即亡也

故孟子曰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離婁上)

Δ

按此章言仁得天下不仁失天下自天子及

士庶人皆以仁保之與孔子孝經相發明←

 

10/46

老子衍新論04

王船山
 
ف
(沖古本作盅器中虛處)
(不期不盈故或之)
(陽用銳而體光陰用紛而體塵)
 
 
[]
用者無不盈也 其惟沖而用之或不盈乎!
 
[]
用之爲數
出乎紛塵入乎銳光
出乎銳光入乎紛塵。
 
[]
唯沖也可銳可光可紛可塵 受四數之歸而四數不留。
 
[]
故盛氣來爭而寒心退處
雖有亢子不能背其宗
雖有泰帝不能軼其先。
豈嘗歆彼之俎豆而競彼之步趨哉?
 
[]
似而象之
因物之不能違
以爲之名也。
〇先帝跟我習帝相像而似
〇故我習先帝之象而像之
₡₡
〇象 說文曰
。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
易繫辭云。在天成象。疏謂懸象日月星辰也。
禮樂記註云。象。光耀也。
繫辭又云。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像此而非此
此皆爲意想
與真實相貌有差
故僅得光耀虛名
言虛中有亮光
然虛中不顯
亦只是個心光發露 透著一層溫 獨自取暖罷了
而自以爲是物不能違 自恃太高矣←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周易外傳──乾一

 
Δ
〇乾 從乙 不從甲
〇從說文曰 隨行也
隨行也者是乙
〇以是知 乙丨義
〇萌甲抽乙 乾有隺然上達上出生生之義
〇隺然者 確然也 心志高也
〇心志高而全然作用丨下通上
〇全然以象數樣貌爲關捩子
〇跳虎撥著的正是頸部(乙部)
〇不引頸企盼導清氣 哪來顏色好 滿乾坤
 
 
[]
[]
道,體乎物之中 以生天下之用者也。
〇體 說文曰
。總十二屬也。從骨。豊ㄌ一ˇ聲。(他禮切)←
〇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1127齊魯)
本書軀體也胑體四胑也  廣雅體身也  釋名體第也骨
內毛血表裏大小相次第也  詩相鼠有體傳云體支體也
  潛夫論其在體也木骨金筋
火氣上肌水血之物之象也←
道亦有體
只是他說的是默識心通
內明而外有諸象數
可觀色相物貌而理知
總十二屬也者屬連也本書彳象人脛三屬相連也雜記
注云體手足也周禮內饔辨體名肉物注云體名脊脅肩
臂臑之屬宣十六年左傳宴有折俎注云體解節折升之
於俎正義按特牲饋食禮有九體則肩一臂二臑三肫四
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此謂士禮也若大夫
禮則十一體加艇脊代脅孟子則具體而微劉熙注體者
四肢股肱也禮器禮也者猶體
也一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
全備則體成人形
十二屬皆於身中求
故云體乎物之中
而物與人俱生
既是偕同一起
人、物、體 三
故云體者實是體乎人之物之中
〇生 說文曰
。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所庚切)
〇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1807齊魯
易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戴禮本命篇。象形而發謂之生。←
進也者。書盤庚。汝萬民乃不生生。王肅注。生生進進。又往哉生生。傳云。自今以往。進進於善。又敢恭生生。傳云。敢奉用進進于善者。又生生自庸。傳云。當進進。皆自用功德。太元。進陽引而進物出溱溱。  象艸木生出土上者。廣雅。生。出也。←
象形而發
以進以用
生生不息
這就是
天地之大德
天下之世用
用不上 那道是道人是人物是物
自是不相勾牽
故底下有 人廢道而不相道之說
 
[]
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數資乎動以起用而有行,行而有得於道而有德。
因數以推象,象*自然者也,道自然而弗藉於人。乘利用以觀德,德不容已者也,致其不容已而人可相道。
道弗藉人,則物與人*俱生以俟天之流行,而人廢道;人相道,則擇陰陽之粹以審天地之經,而易統天。
故乾取象*之德而不取道之象,聖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
蓋歷選於陰陽,審其起人之大用者,而通三才之用也。
天者象也,乾者德也,是故不言天而言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