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之學純於孔子堯舜之道漢唐宋以來儒者
無間言也今七篇之文具在試總而論之孟子於
孔子堯舜之道至極推尊反覆論說者仁也元於
論語之仁己著論矣由是再論孟子之論仁孟子
論仁無二道君治天下之仁士充本心之仁無異
也治天下非仁不可故述孔子之言曰道二仁與
不仁而已矣又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
子者也又曰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我非堯舜
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蓋孟子時各國皆爭戰不
愛民專欲以利得天下孟子反之一則曰仁者無
敵再則曰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反覆於愛民行仁
政不尚利以勉齊梁之君且曰三代之得天下也
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此後韓非李斯之徒專
欲以不仁利其國而秦之亡不旋踵矣孟子論仁
至顯明至誠實未嘗有一豪流弊貽誤後人也一
介之士仁具於心然具心者仁之端也必擴而充
之著於行事始可稱仁孟子雖已惻隱爲仁然所
謂惻隱之心乃仁之端非謂仁之實事也孟子又
曰仁之實事親是也是充此心始足以事親保四
海也若齊王但以羊易牛而不推恩孝子但顙有
泚而不掩父母乍見孺子將入井而不拯救是皆
失其仁之本心不能充仁之實事不得謂之爲仁
也孟子論良能良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實事也
舍事實而專言心非孟子本指也孟子論仁至顯
明至誠實亦未嘗舉心性而空之迷惑後人也然
而君治天下之仁有韓非之徒亂之士充本心之
仁有釋氏之徒亂之韓非之說其謬顯釋氏之說
其迷深尋其源皆出於老聃之說韓非託之而遽
至於大壞釋氏襲之而昧其所從來是不可以不
論爰綜孟子各章以類相從以次相序仿臺卿章
指之意各加按語可見孟子之仁與孔子堯舜之
仁無少差異分之則習而不察合之則章指竝明
聖賢大道朗然若日月之明浩然若江河之行判
別若水火而堅實如金石刻薄寡恩之士靈明太
過之人皆棄於孟子者也←
[]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爲君盡君道,欲爲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離婁上)
Δ
按此章專論仁爲堯舜之道君臣當法堯舜
孔子曰仁與不仁而已矣可見治民者必以
仁暴民者必致亡爲七篇之綱領下二章亦
同此指孟子傳孔子堯舜之道據也←
[]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
Δ
按此章仁義即所謂堯舜之道陳於王前即
所謂格君心之非←
[]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
Δ
按此章言懷仁義必王懷利必亡利與仁義
相反君臣父子兄弟非仁不行與前章指同
又按利爲周易四德之一故曰義之和然周
易之利專言利物梁惠王時之言利者則專
書利己故矢口曰利吾國而孟子所闢之利
皆利己之利也←
[]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爲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公孫丑下)
[][]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告子上)
[][][]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Δ
按以上三章言仁義爲堯舜之道非此不陳
於王前在國君當專以此行政士人亦以仁
義爲天爵不可貶而要人爵
[]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離婁上)
Δ
按此章言君仁莫不仁與非堯舜之道不陳
相發明←
[]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公孫丑上)
Δ
按以上二章决言不仁不得天下而秦旋以
不仁得之然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又曰得其民者得其心也不得心不可云得
民不得民不可云得天下是以二世即亡也
故孟子曰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離婁上)
Δ
按此章言仁得天下不仁失天下自天子及
士庶人皆以仁保之與孔子孝經相發明←
10/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