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鹽中齋儒門空虛聚語序後附載
【序後附載】
後素曰。人心之奥。以太虚爲躰。而人之務。則以孝爲本矣道由此生焉。塞乎天地。橫乎四海。無物不載也。然而余竊恐聰明者之讀斯書。誤認太虚。而暗乎人道之要也。是故以我曾所裁藤樹先生致良知三大字眞蹟之跋。復附載于自序後。嗚呼。人心之太虚。雖無際無量。人能以孝爲本。則庶不叛乎孔門不出家而成敎於國之心傳者也歟。故冀讀斯書者。先了釋此跋文。然後從事焉。則其孝終亦自太虚中出。而爲舜之徒矣。然雖知以孝爲務。不心歸乎太虚。則其孝也。必有作輟。而或有不免僞孝之行者。然則其所道之他道。亦不得不謂之僞也◦是以太虚至矣。盡矣。
【跋葉樹先生致良知三大字眞蹟】
備藩之石黑君。余未嘗相識。頃介人見需余跋于其所藏中江藤樹先生致良知三大字之真蹟。因展觀之。徑信是爲其心畫矣。何以徑信是爲其心畫乎。余狂愚而亦竊從事陽明王子致良知之學。初開其學於東方者乃先生也。微先生余安得與聞斯學。故受其賜亦厚矣。向聞側先生之墳墓與書院猶存於江州小川村焉。小川村者。先生之桑梓也。想像之久矣。致仕後。天保壬辰夏六月。泛湖往小川村。謁其墳墓。上其書院。而奠于神主。其事略載於陋撰洗心洞剳記中。今不贅。以故得觀書院所傳之其舊衣裳及書畫。中有致良知三大字之横幅。而無欵識。問諸其門人之遠孫志村周二曰。是誰筆乎。答以先生之真蹟。因諳得其筆勢墨色矣。而今觀此卷之三大字頗相類焉。故徑信是爲其心畫也。嗚呼。先生之書此三字。非徒筆之。眞躬行心得焉者也。然而世儒惡王子致良知之說。以併駁先生者間有之。故余請辨之。夫道者載於四書五經。似太散漫而無要。而有至要者在。至要者何。喜怒哀樂而已。喜怒哀樂者。亦惟仁義禮智而已。仁義禮智者。亦惟仁義而已。仁義者。亦惟孝弟而已。孝弟者。亦惟孝而已矣。而孝非外鑠者。不學不慮之知能。而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之良也。其良者非他。天之太虚靈明焉耳。善致其良知。則情性皆得其正。舜是也。不善致其良知。則情性皆不得其正。深山野人是也。故野人遇富貴利欲。値憂虞禍害。則棄其父母而趨避焉。與鹿豕無異矣。雖學士大夫。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於是其孩提知愛父母之良心將何在。故孟子曰。大孝修身慕父母。矛於大舜見之矣。又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爲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又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訴然樂。而又終結放勳重華之要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陽明王子亦初開發於有子孝弟章。悟不忘父于其懐之所自來。盡其愛乎父而孝矣。又移之其君而忠矣。至於討叛藩之大勳勞。要從其孝生出來也。故自以爲千變萬化皆徼乎一孝矣。其立致良知之學以此也。真是孔孟之血脉。而堯舜之嫡傳也。然而世儒不深察其要。謾忌之。豈非意見勝心之爲崇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